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山川之美 值得歌颂——白居易《忆江南》赏析(2)

2010-02-24 14:33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肖旭
两首词一再叹息春去也,春过也!说明他们作于初夏。第一首又说多谢洛阳人,暗示写作地点在洛阳。既然如此,就只有刘禹锡、白居易某年初夏都在洛阳,才

  
  两首词一再叹息“春去也”,“春过也”!说明他们作于初夏。第一首又说“多谢洛阳人”,暗示写作地点在洛阳。既然如此,就只有刘禹锡、白居易某年初夏都在洛阳,才可能唱和了。因而也就排除了“大和元年”、“大和八九年”作词的两说。根据白居易、刘禹锡的行踪看,他们从开成二年到会昌二年有六个初夏在一起度过。他们都有江南生活的经历,都在苏州做过刺史。因此,他们在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两人都是六十六岁的时候,共同回忆美好的江南生活时,各自写了《忆江南》词。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从构思上看是一个整体:第一首写整个江南,第二首写回忆杭州,第三首写回忆苏州。
  
  江南,作为古地区名,时代不同,内涵不同。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江南道,其辖地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的长江以南的部分地方和贵州的东北部。唐玄宗时又将这一大片地方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东道治所在苏州,西道治所在洪州。白居易一生从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十多个春秋的江南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江南东道、西道境内他都有好诗流传。他在浙江等地避兵乱时曾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在贬谪时借江南瘴厉地发过牢骚,这都不能拿来证明他不爱江南,如果不是断章取义,而是统观他的全部江南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是到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的。
  
  读白居易的江南诗,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他把江南作为第二故乡的感情。他的《忆江南》词把他赞美江南,喜爱江南的感情表现得更为热烈和鲜明。试看第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劈头一句就是一声赞叹:“江南好”!这看似平淡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词人长期蕴蓄于胸中的感情的表露。接下去词人用“风景旧曾谙”五字来补足“好”的内涵以及他要赞美的原因。“谙”是熟悉的意思,词人熟悉江南的好风景,所以每一回忆江南就忍不住为它叫好。江南值得称许之处甚多,如土地的肥沃,物产的丰富,人民的聪慧勤劳等等都值得歌唱,而一首小词又不能无所不谈,因而他只拈出江南迷人的风景来写。江南处处有长江的身影,长江之春也最令人难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十四个字描绘的景色简直像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意境优美的油画。它一下就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我们仿佛看见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词人在江边徘徊,忽然间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春花沾满了晶莹的露水,本来就很可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红艳艳的胜过了火焰。这里词人像一位杰出的画家仅用简练的几笔就把春花的鲜明色泽,光线的变化以及欣赏者的喜悦之情,完美地表现出来了。有人认为这江花系指长江卷起的浪花。的确,白居易曾经用花来形容浪花。如他在《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一诗中就说过“风翻白浪花千片”.不过,白居易在这首词里写的“江花”却不是江上的浪花。因为他写的是长江之春,岸上红花既是写实,也和下句描写春江水色不重复。不然才写了江水,又写江水,岂不单调!“春来江水绿如蓝”把一江春水写得好逗人喜爱啊。“蓝”是一种蓼科植物,叶子含蓝质,可以制深蓝色的染料蓝靛,这是一个很新鲜、很贴切、很生动的比喻。南方的水色给白居易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他在《长恨歌》里说“蜀江水碧蜀山青”,在《缭绫》里说“染作江南春水色”,在这里又与蓝靛相比,都写得很美。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叫人如何不眷恋江南呢?“能不忆江南”正是用设问的语气来做肯定的结论。读词至此,热爱祖国锦绣江山的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啧啧声,感觉到了他的激动,很自然地也会产生一种共鸣。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