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赞词是:“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曷不监之,清源庙食。”“罐口”是指四川灌县,但这和阮小二有什么关系呢?令人费解。而“曷不监之,清源庙食”,好象是在用典,但十分冷僻,这又是一个迷。通过清代云山闲人的《闲读偶记》,我们知道这两个迷典出《华阳春秋·伏虎传》。原来这个绰号来自于当年在四川治水的李冰的二儿子。
传说李冰的二儿子名叫“二郎”,早年吃喝嫖赌,是个不省油的灯。一次李冰命他治理岷江,当时正赶上洪水猛涨,堤坝上出现了一道决口,洪水势不可挡。李冰便命令二郎用身体堵住决口,只见他跳入滔滔洪水,将洪水吸入自己身体之中。洪水退下,可二郎却以身殉职。李冰说:“二郎宜其短命。”意思是说他这样一个浪荡公子,能够死在治水当中,尽管短命,却是死得其所。但当地人民却深深怀念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他们说:“短命乎?永生乎!”意思是说他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的灵魂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于是他们在当地的清源庙为二郎设了神位来纪念这位英雄,清源山也被老百姓命名为“二郎山”.龚圣与用这个典故来赞美阮小二,说明阮小二的原始形象是一个象李逵、鲁智深、燕青一样的回头浪子“飞飞儿”。
对于阮小二为什么叫“短命二郎”,以及为什么“短命二郎”又成了阮小五的绰号,清代曾庆笃在《水浒撷萃》另有解释,他认为这个绰号中“短命”的不是“二郎”自己,而是“二郎”专使别人“短命”。“短命二郎”就是能使别人丧命的杀人二郎、要命二郎,以此来形容阮小二的厉害和勇武。至于为什么他的绰号与阮小五对调了,曾庆笃认为这是刻书人的失误。“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明人刻书,往往粗制滥造,错讹百出,以至张冠李戴,将阮小二的绰号安到了阮小五的头上。
我们认为,曾庆笃对“短命二郎”绰号的解释有些牵强,还是龚圣与的赞词恰当。但曾庆笃对于二人绰号何以调包的解释,倒是十分可能的。
●刘唐的绰号:从“尺八腿”到“赤发鬼”
刘唐是七星聚义时的第一批好汉,在梁山好汉的许多重大活动中,刘唐都是重要角色。那么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否有其原型呢?
《宋会要辑稿》第177册兵11之16叶记载:“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一日,以博州氏蒋宪为三班奉职东西路安抚司指使,仍就赐笏,以告获京东剧贼刘唐等五人,特录之。”王利器先生认为,虽然刘唐被蒋宪捕获的时间距宋江起义的时间长达六十余年,但当时刘唐在京东一带活动,而且被视为“剧贼”,那么想必会有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京东又是宋江活动的地带,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就把刘唐捏合为三十六天罡中的一员,写成了梁山好汉刘唐的故事。这个猜测是比较合理的。
至于刘唐的绰号,人们一直没有谈到。在龚圣与的赞词中,刘唐的绰号叫“尺八腿”,赞词说:“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赞词的内容集中在刘唐的外形特征上,特别强调了刘唐是个腿短的矮子。前两句是说他下身短小,却贵称侯王。后两句说尽管他只有一尺八寸长的腿,但难道说他不是一位壮夫吗?所以赞词主要是说刘唐虽然身材短小,但却命比侯王,英勇无比。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刘唐的绰号就变成了“赤发鬼”。这“赤发鬼”与“尺八腿”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不知为什么刘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但有一点非常明显,就是二者是完全谐音的。有可能在梁山故事流传的过程中,由于谐音的关系,刘唐的绰号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至于“赤发鬼”一名的来历含义,查张衡《西京赋》:“朱鬓△髽,植发如竿。”意思是说鬓角一片红色,每根头发都像站立的竹竿。这大概就是刘唐“赤发鬼”绰号的来历。后来《水浒传》中的刘唐形象,就是根据这个赤发鬼的形象设计的。只是将他的绰号解释为“因这鬓边有这塔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
(责任编辑: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