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的地方,几十条水流,丽江城就仿佛建在了水上面,水流也俨然就是古城一条美丽的飘带,连着东家也接着西家。邻里之间也因为这些水日夜相连而守望相助了千百个寒暑。古城开办的民居客栈至今已经有260多家,李实开办客栈不算久,知名度却很高。来到他家的客人都要看一看那个很有名气的激沙沙。激沙沙来自纳西语,按照纳西东巴象形文的描绘,“激”意味着房子里有水,“沙沙”则如同两把锁,整个涵义,就是要用锁把象征吉祥的水锁在房子里。东巴是纳西人对经师或祭司的称呼,早先也只有祭司能使用这种文字,它是当今世界保存得最完整也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李实的家据说是丽江古城里少数有水流进家里的地方,水从灶台下流过,而在院墙外分出两条小溪,当地人把它称为激沙沙。但也有人说,激沙沙其实就是水流的声音。以这样的形容,古城处处流水,俨然处处都是激沙沙。
一个美丽的地名,自有她美丽的由来。一个因为水而美丽的古城,自有她源源不绝的水的渊源。多水的丽江吸引了纳西人的聚集,他们世世代代倾注心力,用心地经营着丽江。直到今天,这个金沙江边、玉龙雪山下聚居着十几个民族的坝子,仍然以纳西族人为绝大多数,而其中大约30%的人依旧操持着传统的手工业。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打纳西,建立了当地的土司制度,这座气宇轩昂的木府曾经是古城权力最高的木氏土司的府邸。据说还是仿造北京紫禁城的样式修建而成。作为木氏的后人,木界红和他的朋友开始了追溯古城历史的旅程。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丽江地区一直就是古道重要的贸易中继站。古道,那是一条以人力和马蹄从三江并流的险峻山区踩踏出来的贸易之路,人们称之为茶马古道。有证据显示,古道极可能早在汉唐时代就已经形成,因为马帮和货物的经过渐渐形成人烟聚集的地方。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丽江坝子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古道的驿站。马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丽江的四方街,再从这里向四方分散开来,于是便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房屋从四方街层层铺开的古城格局。丽江古城称得上是“活着的茶马重镇”,它的面积不大,只有3.8平方公里,从高处俯瞰就像一方大砚台,人们又称它为大研古城。而今,马帮渐渐从历史退隐下来,取而代之,是背着背包行囊的旅行者,络绎不绝地涌进丽江街头。80多年前,一位出现在丽江街头的年轻学者率先把丽江介绍给了世界,他的名字叫约瑟夫·洛克(美国植物学者)。年近80的宣科回想当年,恍若昨日。洛克在丽江前后27年,有几年就是找宣科的父亲当翻译,当时的宣科才不过5岁。
玉龙雪山下的这座玉湖村是洛克住得最久的地方,纳西语称作“巫鲁肯”,就是这位美籍奥地利裔植物学者、探险家不断地以文字和照片,把丽江种种的美通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披露给外面的世界。洛克在文章里写道,“这是一座天人合一的古城”。他也不止一次对宣科的父亲说,水是纳西人的灵魂,丽江的灵魂。只可惜,他要归宿在这美丽的地方的愿望却未能实现。但为寻找人间天堂而来丽江的外国人,洛克绝非最后一个,比如这位法国人乐家生,若干年前来到丽江旅游,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多水柔情的古城。乐家生留了下来并成为古城长期居住的90个外国人之一。这是了家生在这里欢度的第三个圣诞节。为了留在古城,乐家生辞去了工作,也娶了一位中国妻子。前后相隔80年,乐家生却似乎和洛克灵犀相通,都因为丽江天生丽质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而停留在玉龙雪山下。但比洛克来得幸运的是,乐家生将自己的晚年安顿在这美丽的地方。来自塞纳河畔的乐家生似乎更加欣赏丽江水系巧妙的设计,比如古镇随处可见的三眼井,顺着水往低处流连成三个流动的水潭,上层饮用、中层洗菜、底层洗衣,层次分明数百年来不曾改变。显然生命中不会再有第二个选择了,乐家生在古城十几公里外的东河,又着手开办了第二家店,在这里他将打造一个与小巴黎迥然不同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