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潮涌的游客,丽江人不免开始忧虑,担忧他们改变了丽江传统的步调,甚至破坏了她古朴的情调,丽江人萌生了守住传统的意识。慕名而来丽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旅游旺季。李实的激沙沙客栈,十几个床位经常都被预订一空。李实最近又租了一个院子开办分号,使得接待量增长了一倍,但房间都是不带卫生间的普通客房。为了提高价位,李实的夫人极力说服要李实重新装修客房,只是在老宅子里大兴土木,李实一时还拿不定主意。有分歧的讨论,在李家不止一次了,而李实的坚持似乎也只有在纳西人对古城那份古朴而坚贞的情感中才能找到答案。包括古城的一草一木,每一条溪水、每一座桥。从最大的石桥到仅有两米长的木板桥,古城的水上总共有354座桥,密度之高也是全国之冠。在河水流过古城的北端有一座古桥,名字也很别致,就叫“水上有桥,桥上有水”。如今,桥已不复存在,但老丽江人都记得,那是一座具备疏导洪水功能的桥。洪水先是被导入这座桥,再引到水流最大、最快的中河,快速流动的中河水将洪水冲出城外。就这样,巧妙地利用了城里的水系统而保证了古城和古城水系的安全。丽江也因此安然无恙到今天。
供奉在古城外靴顶寺的这尊铜像,就是纳西人崇拜的水神,在纳西人看来,人与万物原本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也和人类一样,万物本有灵。因此在他们坚定的信仰里,他们崇拜着山川、珍惜着草木,自然也更景仰着他们福祸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予,丽江的魂。同样抱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宣科把精通古乐的老人们重新聚在一起,这些乐手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裁缝,还有马帮的领队。正是这群身份不同、古稀之年的老人,组成别开生面的纳西古乐会。在1981年的第一场演出之后震惊了世人,一种深藏唐宋古风有着汉族道教神韵,却早在中原销声匿迹的古乐借着纳西的老乐手,悠扬地在古城的夜空中飘荡,似乎又找回了古老的乐魂。有人说,尽管这不是记录在音乐史籍或是大剧院演奏的音乐,但他们中间或许坐着不为人知的丽江的巴赫。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日复一日地流动在古城之中,这就是丽江,一个给过许多人祝福,同时也让许多人为她祝福的地方。而这静静的清泉、悠悠的流水,也将把这些祝福带到与她紧紧相连的长江。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