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水下,处处都是碳酸钙的沉积物和附着物,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就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碳酸钙和沟里无处不在的流水,勾画出了九寨沟奇妙的美景。它们都是大约300万年前地球第四纪冰川期的遗留物。当时,它们只是顺水漂流。大约12000年前,地球气流回暖,这些碳酸钙开始活跃,顺着流水就在这山沟里随处堆积随处附着。直到半个世纪前,它才以艳丽的姿态在众人惊异的眼神中慢慢浮现出婀娜的身影。但在地质学上可没有任何浪漫的形容,这些因为碳酸钙堆积蓄水而成的海子,就称为“堰塞湖”。堰塞的是海子,高低落差的是瀑布。瀑布又形成了海子之间的联系,水就在这些碳酸钙的地层、地形当中忽隐忽现川流不息,造化了这一片惊世的杰作。九寨沟居住的人都是藏族人,他们的祖先把迁徙的脚步停留在了这片神山圣水之中。或许因为这里水多的缘故,无论耕作、放牧,还是用溪水磨磨,当地人的生活总是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年前,九寨沟人的生活情态第一次留在了电视影像之中。20年后,九寨沟人没有想到,他们家乡的美景会引来这么多客人。他们也没有料到,家园竟可以带给世界这么多的惊奇,这些惊奇最终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为曾想过的改变。1992年,九寨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1998年,更因为这群深居简出的藏族人,连同这里众多的珍稀动、植物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举世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取得这双认证的地方。
紧邻岷山山脉与九寨沟相隔大约140公里便是另一处赫赫有名的黄龙沟,紧紧地依偎在黄龙沟里海拔5000多米的玉翠峰脚下,一处泉水积成的小水潭是当地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泉。他们经常都带着鲜花来到这里祈福,而如果花朵在水中旋转,便意味着神灵已经接受了他们的祝愿。人们因此都称这里为“转花池”。黄龙沟海拔3000多米,长不到4公里,却簇拥着3400多个彩池。但这其中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整条黄龙沟的水,竟然都是来自那小小的人们许愿的转花池。浅黄色的钙化地表堆积,让3000多个彩池在阳光下恰似金光闪闪的鳞甲,层层叠叠地蜿蜒在山谷之中。从高处往下看,犹如金龙盘踞。就因为这居高临下的一眼,它被称作“黄龙”。多少年来,黄龙沟一直是当地藏族人信仰的圣地,很少有外人的足迹,黄龙沟因此保有了它的原始。豪格尔·帕奈博士,一位来自德国科学院的生态学家,2001年,他选择了这个宛如金龙盘踞的黄龙沟,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植物生态考察之旅。他曾经是德、俄、美合作项目的负责人,主持过西伯利亚和北美温带地球生态环境的研究。这几年,他徜徉在黄龙的山山水水之中,他在这里娶妻,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黄龙沟也渐渐的在他眼前变得清晰起来。3亿年前,整座岷山山脉连同九寨、黄龙被深埋在一片汪洋之下,剧烈的造山运动将青藏高原抬高,岷山山脉从海底升起,拔高成主峰5588米的大山。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渗入了石灰岩的山体,携带出大量的碳酸钙顺势在斜坡上沉积,遇上石头就包住石头,遇上树根就包住树根。有的沉淀,有的则堆高形成了一个个的水潭,再形成一道道、一片片的滩流。岷山山谷之间如此的钙化结果被学者称为“钙化的岷山式喀斯特地貌”。如此的喀斯特放眼全世界唯岷山最独特。中国于是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黄龙和九寨。探测者在九寨沟的水下还发现,水从长海流到五花海,碳酸钙的浓度就提高了20倍。长久以来,它们在这里年复一年地沉淀、堆积和包裹,就在人们无从察觉的变化中改变着九寨沟的样貌。仿佛是调色盘693个水潭、693层色彩连成一片。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的五彩池是黄龙沟里规模最大的彩池群。经由帕奈博士的试验,五彩池的增长速度大约每年3毫米,岷山式的喀斯特地貌就这么积沙成塔一样地形成了。彩池当中一座石塔建于明代,据说是某位功臣后代的陵墓,前后不过500多年,现在几乎成了碳酸钙的雕塑。亦真亦幻,原来的景物已不见了踪影,处处都让人惊奇。这里到底还在进行着多快、多大的改变,大自然就在这里极尽造化之能事,以不尽的流水冲击着岷山喀斯特的地貌,最后赋予它们更缤纷的色彩,为人类彩绘出了这两处珍贵的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沟。大自然的神来一笔在水潭、彩池或海子,处处抹上了色彩。这色彩来自水中大量的负离子,以及那些自始至终漂流在水中的比如水绵、轮藻、水蕨,以及各色各样的细微漂流物。融合了水边同样多变、善变的山川草木的倒影。在阳光的照耀下,完成了举世为之目眩神迷的艳丽景致。水不仅映照色彩,还深藏意境。由于九寨沟的水远比黄龙来得深,九寨沟的海子因此更显得如梦似幻,仿佛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