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九)】水润锦官城

2009-08-01 16:0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年前的《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史上载入史册的收视奇迹,如今的《再说长江》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

更多相关视频详见再说长江

凌晨四点多,成都市郊的花农们便忙着在村子旁的鲜花大厅里进行交易。农民以前大多种植普通的农作物,现在,随着城市中人们对鲜花需求量的增大,种花和卖花成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鲜花将在这个早晨被送到几公里外的成都市区内。

喝早茶听评书,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习俗。70岁的评书艺人戴德云,每天都要在武侯祠的茶园中说书。通常,书中的内容是这座古城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而故事中皇帝的大墓就在一旁。20多年前,成都街巷边的茶馆中,评书艺人说着同一个历史故事。成都人总是这样开始他们每一个忙碌的早晨。

孙瑞是一名时装设计师,在成都的闹市区她开了一家设计室兼时装店。除了设计作品,孙瑞也制作出售一些个性化的服饰。现在,她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近一个世纪前,宋仲文的前辈溯岷江而上进入成都,在宽巷子定居下来。宽巷子是成都仅存的一条古街,是清代满族人在成都聚居的地方。现在,宋仲文在祖屋旁开起了一间茶铺。这是成都人现代生活中一个普通的早晨,悠闲而浪漫却又充满节奏和生机,如同这个城市漫长的历史一样。有着不慌不忙的轮流水和空气,有着一方悠然自得的人群,让100年前来到这里的美国人约瑟夫·比奇一脚踏进了圣经里描写的伊甸园,传说中的乐土就从他的笔下浮现出来。1920年,比奇便以“东方伊甸园”之名,把他亲眼目睹的乐土刊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展现在他眼前的成都,有着坚固高大的城墙广袤的田野,在浓厚的古都气息里正悄悄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这条大江东流入海,全程要航行100天的路程,来得更早的马克·波罗这样描述他走向成都的旅程。他说,平川之有个叫做成都府的地方,大川系流和城下的各条支流汇成一条大江。成都,比奇笔下的天堂,事实上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把都城迁到了这里。此后尽管历史更替、物换星移,成都始终都叫做成都。在中国众多城市之中拥有如此一以贯之的地名,它是唯一。极佳的条件、极少的战乱造就这里成为中国西南的极富饶之地。比奇还把这一切归功给了当地优秀的农民,说他们是勤劳智能的耕种能手。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马克·波罗的游记也为成都的水记下了一笔。而今,流水依旧在,它在现代成都人的手里变得更清、更绿,也变得更活了。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一条名叫南河,是岷江分流而来的水。一条叫府河,原名郫江,唐僖宗时代将它引导而为护城河,从此被称为府河。就这么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全长17公里,最终会合向东流去,融入了长江。十多年前,成都女孩孙瑞从美术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学习服装设计的她选择在从小生长的府南河边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对于孙瑞甚至她的父辈来说,河流的清新和古旧仿佛就在昨天。孙瑞回到家乡的第七年,在她的工作室旁,一座横跨府南河的古桥将被重修,孙瑞成为十余万城市迁居者中的一员。在这一切的背后,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河流及城市改造工程已经开始。记载中,古城的历史几乎就是河流的历史。在每一代人成都人的个体生命中,清澈流淌的河水,南来北往的舟楫,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记忆。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河流开始被淤塞、污染,这是一代成都人记忆中的两种河流。以治理府南河为主题的城市工程开始于1995年,除了重拾记忆,成都人还希望发现一个新的自然之都。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府南河上这座名叫安顺桥的大桥,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城,横跨其中一条河上的桥,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店子经营各种生意。根据记载,古时的成都城内,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最繁盛的交易物是一种被称为“蜀锦”的丝织品。因为发达的织锦业,成都有被称为“锦官城”。而这种彩锦只能用河中的清水才能漂洗出来,所以,南河又曾被称为锦江。许多年前,乘船穿梭于河中的人们看到的是满城清流中漂洗彩锦的织女。在成都人的印象中,他们传统的城市是在府南河的清流中迅速时尚起来的,奇迹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1000多年前的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今天,沿着府南河是一条17公里长的绿色走廊。传说中的“伊甸园”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富于生态的现代城市之一。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历史的声音仍在回响。在成都,茶馆也许是最能体现传统韵味的地方。男女老少聚在这里喝茶闲聊谈天说地,这就像为河流举行的一种仪式。上个世纪50年代,因为河水的清冽,成都人总是直接用它泡茶。这是来自岷山中的冰雪之水,它来到成都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从抗争到亲和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一碗清茶包含了成都所有的生命颜色和时间痕迹。据考证,成都人喝茶的历史始于战国时期,闲情逸致古往今来。除了招呼前来喝茶的游客和街坊,宋仲文每天要做的事主要是用诗画的方式,讲述成都的历史和呼吁宽巷子的保护,他是古街有名的民间诗人。宋仲文最早写诗的动因来自于他所生活的古老街巷,以及对当中一切事物的眷恋。许多年前,宋仲文与妻子放弃了工厂中的工作,从事自由职业,在火车站跑运输,而这事主要落在妻子的身上,他则潜心于他的诗歌和老房子。女儿宋玉在医科大学学习传统的中医,眼下长在一家医院实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