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在孤寂的先行者心中,峨眉山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禅问佛是他最初的理想。一些模糊的记载表明,山顶曾有最早的庙宇,真正确切的记录来自中国明朝时期。当时,山中的寺庙多达200余座,而在最高的峰顶是一片天上宫阙般的金殿。这里也因此得名“金顶”。
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登上这座海拔3000多米的顶峰,远处圣洁的雪山和与昆仑山遥遥相连的山脉令他们肃然起敬。在这里,摄制组拍下了山顶上的许多奇观,但没有人见到传说中的金殿。据说,它们已消失在数百年来的历次大火中。2005年7月,金顶已经消失的禅院和巨大的佛像正在被政府和僧众修复。大量的现代材料和工程技术手段被用于再现这一宏伟的远古场景。根据记载,金顶的大片寺院兴盛于明代,主体为一尊巨大的普贤菩萨铜像,新的庙宇和佛像仍建在当初的位置。存留下来的庙宇和佛像为金顶的修复带来想象空间。此外,还有这些历史悠久的稀世珍宝,铸有大量经文的佛塔,来自印度的贝叶经,玛瑙般斑斓的佛牙。这尊铸于1000多年前重达62吨的普贤菩萨像成为重要的修复依据。至今,人们仍然想象不出它是如何被铸造安装在路途艰险的峨眉山上的。如果有一个远古的僧人此时来到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令他感到陌生。在峨眉山的寺庙中,数百名的僧人和比丘尼严格地保持着古老的佛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据记载,在明清两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僧尼曾经超过千人。
佛教最初兴起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沿着南北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线由秦岭分界而传。南丝绸之路由印度经缅甸进入中国云南,穿越长江的上源金沙江。许多人认为,这是佛教来到长江流域的重要途径。佛教传到三江交汇的乐山一带是在什么时间呢?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了距大佛31公里的后山中的一片东汉崖墓群,除了大量葬具和随葬品的出土,在墓壁上的浮雕图案中,凝神打坐的佛像骇然现身。崖墓的建造时间与学术界认为的佛教传入时间相吻合。根据时间和地域,长江流域佛教根植流布的肇端就在这山水之间。许多年来,巨佛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1982年,研究者们考察了大佛右侧外临江绝壁上的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碑刻中的文字在他们的努力下渐渐重现。这些来自唐代的碑文记录了一座巨佛的诞生。重现的碑文这样记载:昔日的岷江,江水泛滥成灾,恶浪汹涌雷鸣,人畜不能幸免水患。海通在佛教盛行于中国的唐代,在三江交汇的山寺中做了一名僧人,碑文中记录:海通一生的理想是在激流旁的巨崖上造一座神力无边的巨佛,镇住江中兴风作浪的妖魔。海通为此终其一生,巨佛由后人续修完毕,历时90余年。
历史中,巨佛的修造秘密一直鲜为人知。然而,偶然之际,人们发现了两块从大佛头上脱落的发髻,这些由巨大条石制成的发髻使属于一个古代工匠的雕刻技艺和生活浮现出来。在这遥远而真实的生活场景背后,巨佛开始吐露它的躯体之谜。巨佛头部的发髻并非许多人曾经想象的那样整体雕凿而成,它们来自1021个雕刻有螺型发髻的石条,多达18层的发髻的间隙中藏着3条排水沟,它们与佛像背后的暗道以及身体上的衣纹构成巧妙的排水系统。此外,是结构严谨的木构建筑技术,它们带来高达7米的巨佛的耳朵和鼻子。乐山大佛又被人们称为弥勒佛,在佛教中,它是代表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在中国更古老的弥勒佛像中,很难找到乐山这种弥勒佛的造型,平稳挺拔的坐姿意在临江镇水,古人选择充满着象征色彩。
今天,1000多年前的一些秘密仍然令人不解。巨佛所在的地貌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较弱,没有明显的断裂带,这是它至今屹立不倒的原因。1000多年前,古人怎样获得这些知识,难道仅仅是巧合?!记载对浩大工程描述十分简单,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巨谷将盈。1200多年前的一天,三江交汇的大佛前,工匠们终于看到他们倾注毕生心血的巨大神灵耸入云端。他们的名字和短暂的生命在东去的流水中不知所终。在距离乐山以东数百公里的重庆大足县,佛像雕刻艺人刘能风正在忙碌。刘能风的雕刻技术来自祖传,在大足县城北面的一条街上,他开了一家石刻作坊,因为他的技艺精湛,许多慕名而来的年轻农人都成了他的徒弟。刘能风创作的雕像大多是佛教题材,有观音、如来、普贤等佛教中的重要人物,也有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有的雕像体量巨大,有的是情节性复杂的佛经故事,有着戏剧一样的场面。在大足乡间,许多农民都会雕刻佛像,这个传统不知始于何时。在农人们生活的山林里分布着5万余尊佛教石刻造像,它们曾长久的沉寂,这些巨大的身躯和完美的造型千百年后如天谴神差,令举世震惊。大足位于长江北岸,从历史上看,自唐朝到南宋,地处中国西南的四川少有兵戈战事。在这漫长的时光中,南来北往的僧侣、工匠、商贾、帝王取长江和蜀道之途,在巴蜀来来往往,历时1000多年,是他们带来了大足的这片佛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