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十):大佛东渐(3)

2009-08-01 16:3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到1982年时,大足乡村的人们已经这样平静地与佛像生活了很久。在这些场景中,人与佛难分彼此。即使在穷乡僻壤,人们仍然会为佛像建起高大的房子遮

到1982年时,大足乡村的人们已经这样平静地与佛像生活了很久。在这些场景中,人与佛难分彼此。即使在穷乡僻壤,人们仍然会为佛像建起高大的房子遮风挡雨。和雕刻一样,对佛像的保护在当地是一件妇孺皆知的事。几十年前,大足石刻还藏在山中。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个叫郭相颖的人来到这里,罕见的石刻群令郭相颖着迷,在照相机和现代绘图技术还没有普及的岁月,他开始一龛一窟地描画佛像,为它们建档。20多年前,《话说长江》摄制组用当时最先进的影像设备详细拍摄了名不见经传的大足石刻。在这之前,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一年,郭相颖刚刚完成了他持续画了多年的石刻档案。这是一幅长达20米的画卷,它包括大足北山宝顶山的所有重要的洞窟和石刻造像。学过美术的郭相颖当时并没有想到,大足石刻将会有怎样的命运,他只是希望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把一些日渐消蚀、变化的佛像记录下来。将近20年后,长卷开始体现出它的历史价值,它与郭相颖那些积累半生的手稿一起成为大足石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重要文档。1999年,大足石刻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此时的郭相颖已到了人生的暮年。

1982年,他筹备已久的大足石刻博物馆成立。在他出任馆长的十余年中,石刻得到了迄今为止最系统的学术研究和科学保护。数十年前的一个夜晚,郭相颖开始描画的第一尊佛像位于现在标号136号的北山石窟中。136号窟为北山石刻的经典,是北宋时期的造像。在这个石窟中,造型精致的经藏转轮中柱是全窟的支柱,又像佛教轮回中转动的巨轮。窟中,自内而外20余尊佛教造像神态各异,它们是中国男人和女人的形象。男人形象的雕刻,线条粗拙有力。女人容貌秀丽,她们的衣饰和形态被赋予很多细节,圆润的肌肤下仿佛有血液在流淌。郭相颖曾用去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手绘宝顶佛湾中的千手观音造像,这也是让他倍感神秘的造像。紧临千手观音造像的是同样令人惊叹的释迦涅磐造像,它们庄严静穆、气势恢宏,关于它们的建造者在大足民间有着种种传说。

许多年后,郭相颖在翻阅典籍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159年,16岁的大足僧人赵智凤前往川西修行,在那里承启佛教宗师柳本尊宗法。20岁左右回大足宝顶山开山造像。柳本尊于公元855年生于古时的乐山,在时间和地域上都与乐山大佛密切相关。乐山大佛建成100余年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佛教石刻造像活动,在大佛东边的大足开始了。1000多年后,大足人在这里看到了他们每天都在重复的世俗生活和中国人始终都在追寻固守的忠孝礼仪、传统道德。父母恩重经变相由数量多达11组的造像构成连续故事。以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婚娶、送别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情节,形象地讲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过程,意在劝诫人们报孝父母。它把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和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营造出中国化了的佛国景象。郭相颖仍然住在大足北山下的小屋里,晚年,他最大的心愿是能继续为那些即将消失的石刻建档。

2006年3月,峨眉山消失已久的巨佛和寺院群从与天相接的金顶脱颖而出,它的消失和重现都像是一个神话。盛世修志,清明撰史。按照佛教的至理,金顶今天的修复意味着最殊胜的因缘,这个因缘来自于一个时代。千百年后,人们会从这些来自公元2006年的形象史志中,看到一个兴盛的时代。1000多年后,历史使我们有机会把佛与人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瞬间,而在过去的1000多年中,它们在日夜奔腾的长江水中渐渐东去。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