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早的城市格局,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上的历史。武昌和汉阳隔江而望,演绎了无数大江东区的篇章。但在大约530年前,这条从3000公里外的秦岭奔流而来的汉水改道入江。汉口,这个新角色就这样粉墨登场了。汉江改道后的入江口被称为汉口,满载着商旅和货物的船只,在相对平缓的汉水边靠岸。于是就在岸边集散,而形成码头、城市。汉正街也就这样渐渐形成,这就是汉正街,人来人往的嘈杂依旧回荡着各地的方言。1979年9月就是这条1600米长的老街,正式恢复和开放了中国当时最大的第一个小商品市场。从20多年前的镜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年这个长江中游的特大城市,在市场开放之后,人们对市场的热情。直到今天,因汉正街商品集散演化而成的汉口,还是以“码头”的名号在人们之间口耳相传。因此,汉正街可以说就是汉口立足在这江河间的城市之根。而这条被誉为寸土寸金的老街背后,商业贸易的传统绵延至今,以至于有了“货到汉口活”的说法。汉正街已然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张商业流通名片。和数百年前一样,今天这里依然是商贾云集。不过,他们不会留意身边这些百年老街的前世今生。
有堤就有水,汉口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在水中三次筑堤的历史。1635年明朝末年,汉江边立起了第一条长堤,正街形成了。200多年后,1864年清朝同治年间,地方政府又在长堤外的湖荡中修筑了汉口堡以挡来水。汉口面积增加了三倍,而真正赋予汉口现代城市形象的,还是这条长达17公里的张公堤。1905年,为了缓解汉口水患的压力,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筑了后湖长堤。后人为纪念张之洞,就把这道大堤改为了张公堤。就这样,在20世纪初,武汉冒出了亚洲最大钢铁企业的浓烟,响起了京汉铁路的火车汽笛声。长江中游的武汉,一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期间,位于汉口长江一线华人商埠和外国租借码头并立,京汉铁路上火车南来北往,武汉从汉水时代步入了长江时代,而汉口仅仅用了500年的时间。它的名声和繁华便盖过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武昌和汉阳,被世人称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因水上交通之便,在长江、汉水形成两江三镇格局,但它背靠的则是有着鱼米之乡美称的江汉平原。也正式依托江汉平原的富庶,汉口才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奇迹般繁华。然而,水似乎也是有记忆的,它还会在某个时期回到它曾经拥有的地盘。这个时间就选择在了1931年的夏天。每逢星期天,78岁的冯伟都要教一群孩子学习书法。老人家住汉口,从家里到长江江边不过数百米的距离。平时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练习书法,关于他学习书法的事,老人说,那纯粹是一个因水而偶然结下的缘。而这段机缘巧合正是1931年夏天的那场大洪水。在逃难中,他认识了一位颇具书法造诣的老秀才。就是1931年,汉口中山大道上可以行船的这次长江洪水,几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便抹去了汉口500多年的脚印。现在这些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回首当年,依然唏嘘不已。他们的感慨,似乎一辈子都停留在了那个时期。
据史料记载,长江的洪水大致每十年发作一次。人们在不断加高堤防之外,也只能是祈求神灵的保佑。这座修建于450多年前的万寿宝塔,便是明朝的镇水塔。当年的塔基距今天荆江大堤的堤面已达7.9米。这里原来是1788年清朝乾隆年间安放的镇水铁牛,但早已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现在这尊铁牛是1859年咸丰年间所立。虽然设置这些镇水之物并无丝毫作用,但荆江大堤之重要可见一斑。如果大堤一旦决口,整个江汉平原将被全部淹没。因此,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开始在这里修筑土堤,并逐渐形成了今天182公里长的荆江大堤。从卫星遥感图上看,武汉不仅直接面对长江、汉水,它的背后也是平原湖区,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河段又在这里蜿蜒穿行。因此,就更为它埋下了水患成灾的伏笔。
1950年初,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在武汉成立。它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洪,而防洪的重点目标就是保护荆江大堤,以次来确保武汉的安全。于是,1952年初在荆江河段南岸修建分洪工程的蓝图终于出台。1952年4月5日,荆江两岸的30万民众汇集在荆江河段的南岸,仅仅用了75天便完成了第一期的主体工程,这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个防洪工程。鱼米之乡的苍生和江汉明珠的武汉似乎从此又多了一份保障,验收这个工程效果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1954年夏,江汉平原的一片泽国,武汉成为水中孤岛。20世纪,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爆发了。这是40年前的一张普通船票,它记录了一个中学生首次在长江上运行的一段经历。作为人生最珍贵的收藏,土生土长于长江边的曾菊新教授把它留了下来,但关于1954年的那场大水,当时年仅四岁的他却留下了另外一份记忆。对于1954年夏天的武汉来说,也是一次逃生的过程。经过数十万防汛大军的奋力抢险和荆江分洪工程的开闸分洪,汉口自有史以来第一次从洪水中幸免。今天,我们走近这些参加过当年防汛的老人,谈起那段往事,他们还是那样兴奋和自豪。正是凭着他们的双手,这场大水除了在武汉留下29.73米的最高水位纪录外,就这样离开了武汉的江滩。远在北京中南海的毛泽东也不禁为武汉战胜这次特大洪水而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