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二十六):江村变迁(2)

2009-08-05 10: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改变是从1982年4月的一天开始的,那一天,武家嘴村集中村里全部72条小木船,由70多名青壮年劳力跑运输,从安徽芜湖装黄沙运到南京,一趟就赚了1200多

改变是从1982年4月的一天开始的,那一天,武家嘴村集中村里全部72条小木船,由70多名青壮年劳力跑运输,从安徽芜湖装黄沙运到南京,一趟就赚了1200多元。半年后,村里一个叫武继军的年轻人,筹钱12000元买了一条68吨的大木船,率先划入长江。那时,中国农村的改革已经全面开始,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年收入过万元的家庭被称为“万元户”。武继军很快成为武家嘴村的第一个万元户。在武继军的带动下,武家嘴村村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一年时间,村里的大木船增加到20多条,这时候,村民武学海有了更大胆的想法:造铁船。这就是武学海当年武家嘴村英雄式的人物。因为在附近找不到会造铁船的人,武学海斗胆请来一位老木匠,就让他照着自己家小木船的样子造出了一条100多吨的铁船。武学海的铁船一下水,业务就来了,还是从安徽芜湖运黄沙。第一趟到张家港赚了1000多元,刚好是两年前全村72条小木船拉一趟黄沙挣到的钱。铁船运输的高额回报,掀起了武家嘴村的造船热潮,转眼间,湖边一公里的岸线上搭起了一座座红砖船台,最多的时候有50多艘铁船在这里同时建造。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黄沙供不应求,武家嘴人的钱包也因此鼓了起来。武家嘴村的铁船队浩浩荡荡行驶在长江上,他们原本骄傲地以为自己的几千吨大船,已经是长江上的巨轮了。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他们铁船的身边出现了一种新的庞然大物---集装箱船,走在这些庞然大物身边,他们的大铁船就显得很不起眼了。这种情景让一个叫武继福的武家嘴村人萌发了新的意识,5年后的1997年,武继福的理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他在卖掉2000吨的铁船新造5000吨的又一只大船时,把货舱的尺寸设计成了能装集装箱标准箱的尺寸,武家嘴村有了第一艘集装箱船。1997年2月的一天,一家公司找到他,说要运一批集装箱到上海。当时,村里只有他的“武家嘴6号”能装集装箱,一个月运四趟,武继福赚回13万元。从此,武继福开办公司搞起了近海运输。2005年,他把5000吨的那艘集装箱船以每月20万元的价格租给了别人,又和5个村民合股投资1000万开始打造武家嘴村的第一艘万吨船。这艘引人注目的巨轮一天天成型了,但是村里人却并没有在湖边村口看到它,因为它太大了不得不在长江边上建造,以便能够及时下水。

武家嘴村的人到南京城造更大的船去了,如今,在石臼湖边,武家嘴村村头只留下曾经撑起过一艘艘大铁船的红砖船台,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让人回想起20年间武家嘴村村民争先恐后,在自家门口造大船的情景。

在南京,长江边上的八卦湖拥有10个大吨位船台和一个万吨级船坞的武家嘴造船厂已经投入使用。武家嘴人在村口造船的故事成为了历史。1938年,人类学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伦敦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他的观点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农业增收是不行的,提出了“无工不富”的理念。1999年5月,费孝通来到武家嘴,他说,武家嘴人靠水运致富,让我开了眼界。并将“无工不富”的观点修正为“无工也能富”。

2005年8月的一天,蒋巷村的全村村民在村子里的剧场召开全体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村干部向村民们通报了关于医疗保险的补充规定。在蒋巷村,决定医疗、保险、福利、养老等与全村人有关的事情,都要征求村民的意见,并在制度实施前向全体村民通报。在长江三角洲的乡村,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于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话题已经不再陌生。农民们能享受到村里定期安排的体检和疫苗注射,住在整洁宽敞的别墅里是他们早已实现的愿望。千千万万长江三角洲的新农民享受着新农村的新生活。每年元旦一过,就会到财务部门去领他们上一年的分红,每个村民都是自己村里的股东,除了按月领到工资之外,根据村里的业绩和每个村民的贡献,2005年华西村每户的分红少则五、六万,最多的有200万。2006年1月7日,华西村举行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奖励大会,颁奖的领导来自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和华士镇。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也在台上为村民颁奖。1961年,江阴市华土镇一个叫“跃进大队”的改名为“华西大队”,华西这个名字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只是当年谁也不会想到,它会成为今天中国农村最响亮的一个名字。50年前,27岁的吴仁宝当上了自己家乡的“村官”。2003年,他不再担任村里的第一把手,改任华西村企业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在吴仁宝家里他最得意的就是挂了满墙的合影照片,因为这些照片记录着他带领华西村艰苦奋斗追求富裕生活的足迹。1964年,在“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背景下,吴仁宝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的十五年规划,这个规划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把全大队分散的12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华西村。另一项内容是,争取粮食亩产达到1000斤。这在当时多少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在过去的40多年里,他一次次为华西村描绘的蓝图都已成为今天的现实。这座已经废弃的平房,在今天的华西村格外显眼。从1961年到1971年的10年间,这座小五金厂不仅为华西村实现了300万元的产值,也使华西村很早实现了农村工业化。30多年过去,村民们投资11亿元的江阴华西钢铁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华西村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00亿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