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再说长江(二十七):创新浪潮(2)

2009-08-05 11:0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一间木工房里,周建松正和木匠一起把散了架的手摇麻绳机整修复原。这台40年前的“设备”是他们费了好大力气在仓库的一个角落翻出来的。1965年,高

在一间木工房里,周建松正和木匠一起把散了架的手摇麻绳机整修复原。这台40年前的“设备”是他们费了好大力气在仓库的一个角落翻出来的。1965年,高中毕业的周建松被分配到江阴县生产麻绳的澄江合作社做会计,是这个小作坊里学历最高的人。制绳社没有满足于搓麻绳,几年后开始试制利润更高的钢丝绳。周建松从无锡钢绳厂学会钢绳制作技术,又买来废钢绳拆开拉直,拧出了第一根手工钢丝绳,这是江阴人制造的第一根钢丝绳。20年多年里,制绳社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钢绳制造企业。周建松这双搓过麻绳、拧过钢丝的手似乎与丝和绳有一种奇妙的缘分,如今就连工作之余的消遣,也常常是拉上一段二胡,手指依然在两根钢丝琴弦间游走。后来的一个机遇,让这双手把江阴的钢丝牵上了大桥。

1992年,珠江三角洲要建造国内第一座大跨度现代钢箱梁悬索桥——虎门大桥,周建松带领竞标小组在与12个国家同行的竞争中一举夺标。江阴人生产的钢绳第一次用在大跨度悬索桥上。不久,他们用自己的钢绳编制出自己的缆索,悬挂起一座座跨越中国江河的大桥。2005年5月,跨度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大桥的缆索都产自江阴。靠54个职工搓麻绳起家的制绳社,缘绳而进不断攀升4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缆索制造企业之一,产品也完成了从麻绳到大桥缆索再到光导纤维的神奇跨越。

近20年来,创新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在苏州工业园区,每天有20多万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这些现代化的车间是在当年的农田上建造的,生产线上流动着销往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产品。

苏州工业园区坐落在苏州城东的金鸡湖畔,占地282平方公里。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创建了第一个工业园区,地点选在苏州,就是考虑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的历史和传承。于是,这里有了一个亚洲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到2005年底,世界500强有53家在这里落户。

2002年11月,一个正常的机场交接过程引起了国际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动荡。以前,昆山仁宝电子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三天半就可以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上,由于交接环节的调整,成品和原料的进出被推延,经销商遭遇到空前的压力。 仁宝电子的主管人员紧急赶赴浦东机场协调。在机场和货主的共同努力下,物流很快恢复正常。这次意外让人们意识到,长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IT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毗邻上海的昆山是长江三角洲20年来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20年前,它还是苏州地区经济最落后的一个农业小县,1984年经济总量只有5.76亿元。2005年昆山以730亿元的经济总量,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大量落户昆山,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而电子信息已成为昆山开发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家在这里落脚,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有6家入住昆山。2005年昆山生产数码相机750万台,生产笔记本电脑1525万台,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1999年,仁宝电子把制造基地从台湾转移到昆山,当时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一举动引发了台湾众多配套企业随后跟进,产生了落户昆山的连锁反应。当创新在一个广泛的区域和巨大的群体中成为共识的时候,它所改变的就不是少数人的命运。王新兴出身于江苏昆山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用自己的专业竞聘到一家外企就职,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高级主管。每到周末,王新兴会带着妻儿到乡下看望父母和爷爷。用柴草烧出农家饭菜,老少四代围坐在餐桌前,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王新兴的爷爷曾经是生产队的饲养员,父亲当过村里的兽医,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王新兴是他们全家的骄傲。

在长江三角洲,数以百万计的农家子女走出农田,跨进了现代化高科技企业的大门。昆山出口加工区里的女工,多数来自农村,市场上许多高科技产品就出自她们的手。

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起步的。对改变命运的追求使很多企业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过渡。这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芯片——龙芯的产业化基地,它没有选择北京的中关村,而是建在了苏州常熟市的梦兰村。梦兰村因梦兰集团得名。钱月宝向当年一同手拿绣花针创业的八姐妹介绍集团最重要的转型项目。在钱月宝家的衣柜里,珍藏着30年前的手工绣花枕套,当年她带着村里的姐妹为了摆脱贫困搞绣品加工,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