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江山多娇 >

【黄河三角洲】历史车轮进,黄河入海流(一)

2009-08-10 10:1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每年黄河将黄土高原达10多亿吨的泥沙裹挟到三角洲,在河海交汇处形成气势壮观的填海造陆运动,茫茫沧海变桑田,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在这里向大海延伸。

黄河就像一条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腾而下、穿峡越谷,流经黄土高原,由鲁北注入渤海,自西向东穿梭于中华大地南北的黄色飘带。这条飘带就像一个巨大的搬运夫,不间断地从她的中下游夹带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改变着沿黄流域的地势、地貌,让蔚蓝色的海湾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如果将黄河一年的泥沙量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黄河每一次摆动都是一次布沙造陆的过程,新生土地的诞生正是孕育于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这块处于河海交汇处的沙地,名为拦门沙,它是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向大海推进的一个过程地带,也正是它在此不断地淤积,抬高了黄河进入大海的口门,将黄河来水拒之门外,迫使黄河不得不一次次地来回摆动,寻求它的最佳入海口,使河道和大海形成一种新的平衡。

刁口流路——黄河1976年以前的入海口,由于黄河的改道,这里失去了泥沙的补充,大海对海岸的剥蚀作用占了上风。

黄河改道山东百年沉积缔造近代黄河三角洲的过程,也是黄河在漫长地质时期冲泛摆动造就黄淮海大平原的历史缩影。

黄河的变迁是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黄河在黄土高原盘旋时,中华民族就开始在它身旁的河堤沟汊开展生产,之后黄河开始向大平原淤积,形成了华北大平原,就有了北京人、山顶洞人。随着它向大海的延伸,近代三角洲的形成,先民们又将目光瞄向了这块土地,随即一批又一批的垦荒者挑担推车、携老扶幼,甚至伴着兵勇马弁的吆喝声,走向了这块苍凉阒寂的荒原。

1855年,黄河在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后,转而到山东夺大清河再次由利津入海,在这里又一次形成了大片的新淤地,造就了近现代的黄河三角洲。当地居民为了垦荒,得近海之利,首先向河口新淤地搬迁。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这里逐渐形成的大面积的“垦区”,垦荒者分别来自全国11个省107个市县,他们在这里构建起了新的移民群体。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忙时在此居住,而后满载收获返回原籍周而复始,迁徙不定。

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依然保留着各自的风俗习惯,使这里文化具有多元性。东部来的移民民宅都是规整的四合院,吃饭从不串门;而鲁西南地区的移民,因为故乡地处黄泛区造成的不稳定心理,所以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较为凑合,家家的孩子也都是吃着百家饭长大。平日里劳苦耕作,闲暇之余尽情享受。

今天,流行于山东以及其它一些省市的吕剧,就是由他们当年传来的山东琴书演变形成的。

因为移民群体的构成时间短,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无明显地方方言,是一个南腔北调的地方。尤其是称谓与习俗上差别很大,被当地称为寿光户,也就是寿光来的移民称父亲为“爷”,而利津户却称父亲为“爹”,鲁西南称父亲为“大”;同样是年三十的饺子寿光户叫“骨扎”,利津户叫“扁食”;同样是年初一拜年,广北户,也就是广饶以北来的移民讲究初一不出门,利津户则必须在初一回娘家拜年。当地还有一种喝份子酒的习惯,遇上婚丧嫁娶,聚者各自带上自己认为能拿出手的酒和食物与众共享,似乎有些像今天城市里流行的AA制。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小清河以北地区,许多地方的地名显得较为随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烙印,一般与海、河、姓氏、军事有关,如一千二、六户、李家窝棚、张家草场、盐山屋子、一棵树以及20师村59旅村等等。

三角洲内地名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原因,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说不清的来由外,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山东军阀韩复榘为解决拥兵自重带来的供给不足,将三角洲内大量的土地实施军垦留下的痕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