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安徽敬敷书院】墨香醉贤儒恋,敬敷长卷千年

2009-04-17 14: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国立安微大学的前身。桐城派的刘大櫆和姚鼐等诸多著名学者都在敬敷书院担任过主讲。

敬敷书院,原名培原书院,座落于安庆师范学院内。座东朝西,砖木结构,现存建筑东西长70.7米,南北宽50米。南北两侧各筑讲堂五组,如今仍然保存完好。

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官办书院,为国立安微大学的前身。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操抚李日捐款创建。原址在魁星楼旧址(现安庆一中内)。乾隆初更名为敬敷书院,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由曾国藩移建孝肃路之西。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移建至菱湖南岸,即今旧址。1901年,清廷实行教育维新,下诏改全国书院为学堂,敬敷书院停办,与求是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

来到敬敷书院,现在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6间考棚。考棚完全的清代建筑的风格,带有很重的文化气息。考棚3进6栋,设有门坊、长廊,每栋考棚面阔6间。青砖灰瓦,木格窗棂,前后庑廊。考棚内至今还保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的考棚正梁、考卷、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的著作等。虽然现在看到的考棚是1998年安庆师范学院百年校庆时进行重修后的建筑,但是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学习氛围。近百块高级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名帖书画”,镶嵌在书院周围长廊洁白的墙壁上。院东南隅小庭院内,亭、台、桥、榭,布局讲究,参天古树环绕,衬以花台、草坪,显得格外清幽雅致,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从清初到清末,在书院两百余年的办学中,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刘大櫆和姚鼐、著名学者王宽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诸多著名学者担任过山长或主讲。这些大师学识丰富,德高望重。他们执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精英,如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都是从敬敷书院走出的莘莘学子。

20世纪以后,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著名革命家徐锡麟,著名法学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数学大师何鲁,著名文史学者刘文典、杨亮功,著名经济学家陶因等曾在此担任校长;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苏雪林、朱湘、冯沅君、苏曼殊、许杰,桐城派末期大师姚永朴,著名学者陈望道,著名经学家周予同,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著名化学家丁绪贤等曾在此传道授业。由此可以看出,敬敷书院的名气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相当的大,所以才能吸引这么多的博学之士来此讲学。

虽然校名更迭,但是这些教育先贤无不秉承了文化育人的“敬敷”文脉。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服务经济、重视道德教育、引领社会风尚的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学情怀和教学智慧,更是为“敬敷精神”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杏林春雨孕育了无数笃学报国之士,发动马炮营起义的熊成基、范传甲,广州新军起义领袖倪映典,焚烧英国鸦片的爱国名将柏文蔚,抗日名将方振武,汉藏语言学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宋代文史研究著名学者孔凡礼等等无不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说起敬敷书院就不得不提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由于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曾经在这里讲过学,敬敷书院也继承了很好的文学传统。所以在办学的两百多年期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走了安静的校园内,感受着这所古老的书院在这样的新环境里散发出来的气息,这无疑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而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已经成了不灭的校之魂,生生不息,浸润着这座古老的校园。

敬敷百年,文化育人。随着光阴流转,这所安徽省最古老的学府身上荡涤着别样的沧桑与辉煌。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新时期的敬敷人已经开始崭露出别样的风华。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