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古镇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小三峡风景区,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也是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
作为宁河沿岸第一大镇,历代都是郡县治地,还曾是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山货集散地。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巴国属地;后周时改为大昌,清康熙年间废县并入巫山县。大昌境内地势复杂,山峦陡似城垣,峡谷窄如走廊,“上扼巴蜀,下控荆襄”。从春秋时代楚、夔、巴蜀之争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三过大昌,到清初“夔东十三家”义军抗清,大昌均难逃战乱纷争。古镇近代虽经数度战火,却奇迹般的保留了原有的风貌。
大昌古镇古城藏在巫山山脉的一个平坝里,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葛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生得枝繁叶茂,宛如一个门神护卫着城门。石阶两旁的一对已经残损的石狮子把守着镇门,显出些许落寞和苍凉,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提醒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由于怕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安详,便放慢放轻脚步,欣赏着古镇的一砖一瓦,有哪里的古民居会比这里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势,更得意于御风亲水?还有哪里的老房子能比这里的见证过更多沧海桑田,而后又将桑田沧海?
袖珍古城,城小价值可不小。这里有大量翘角飞檐的明清建筑,有37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墙。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精巧别致,古韵浓郁,更有清澈见底的长江支流大宁河穿流其间。镇内有三峡库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多为四合井院、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大昌城的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每栋房屋之间,都有一道用两三厘米厚的空心砖和着黄泥、石灰筑成的,高于木屋的封火墙垛。封火墙在屋顶上修建出错落有致的建筑,而从建筑角度讲,即使某户人家不幸发生火灾,有了这一道道封火墙的保护,也不会殃及邻居。这恐怕也是这些古屋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吧。
踏在大昌古镇的青青石板路上,感受到的是那一份沉甸甸的厚重的历史。这里虽然没有江南古镇的清秀委婉,却别有一番西南乡村的朴实乡野风味。曲折源长的古巷里,老人坐在门口安然地抽着旱烟,年轻人开着轻便摩托在青砖班驳的古城门里穿梭往来,连一棵挂着青青果子的柚子树都会让人们激动不已,仿佛也徜徉在了悠悠的历史长河中。
古镇上,货摊都一字排开摆在极具特色的双屋檐下,不必担心被雨淋湿,很像是江南古镇西塘有名的廊棚。还有民居中用于防火的封火墙,一派江南风格。不过,要知道这里可是地势险恶的三峡腹地,遥想古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建造出这个小镇,简直是个奇迹。
古镇是大三峡地区古老的经贸中心。规模宏大的七省会馆、云蒸雾绕的煮盐之邦,造就了大昌人的精明。善于经商的大昌人没有学会坑人骗钱,即使在古城消失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去“宰”外地客。人们的确生活悠闲,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街头晒太阳,纳鞋底,从没有人匆匆忙忙地奔跑。
1700年,这足够让人对大昌的过去产生敬畏——这座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小小古镇,从无到有,从远古的政权建立延续到现在,代代接受着远居京城帝王的君领之力,创造着适应自己的生活。历史显然不是大昌人的包袱——古城之外,显示着现代人的痕迹:钢筋混凝土,玻璃,摩托,空调,抽水马桶。古屋的封火墙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如同历史的兴衰更替,不可逆转,却又难以衔接。
大昌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对祖先忏悔,他们可以来到这里给我们创造幸福,我们也可生活在别处,为儿孙创造幸福。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