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甘肃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漫卷落日圆

2009-07-13 14:27
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佚名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为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就是阳关、玉门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诗人王维的《渭城曲》为大家所熟悉,其中的“阳关”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同为出塞的必经之路。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列四郡,据两关”,从此,丝绸之路正式畅通,人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设在敦煌西南一片叫南湖的绿洲上,巨大的湖泊是古代的渥洼池,唐代又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个支流,南湖绿洲曾经是汉代龙勒县、西晋寿昌郡的所在地。

时隔千年,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古代墙基。

阳关孤零零地伫立在荒芜的秃岭上,除了一截丝带一样纤细的小绿洲,周围几乎都是起伏的沙浪。

在无边的沙海中,阳关绿洲像一片树叶,而渥洼池则像树叶上的一滴露珠,对于大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看到了一线生机。

锁住水源的阳关,就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

这里曾雄关巍峨、商队络绎,“使者相望于道”;这里曾绿树成荫、碧水环流,神马驰骋于野。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眼前,除了黄沙还是黄沙。

一个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消失于一片沙海?这座城市的最后一缕炊烟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阳关关城是被洪水冲毁的。

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散布着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阳关一带已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举目远视,绿树葱葱,一派塞上绿洲的好景色。

阳关,丝绸之路上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照耀着行者的路,温暖着游子的心。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

然而,古阳关已被夷为平地,我们看到的阳关,只剩下小山包上的一座烽燧,而阳关大道也只是硬戈壁而已,与想象中的阳关大道相去甚远。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