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四川洛带古镇的街道,暖暖的阳光,空气中似乎也有了些许淡淡的历史的气息。那些历史的气息是对往事的追忆,怀古于百年乃至千年前的时光岁月;是对历史的弘扬,再现历史在某个临界时刻的作古辉煌。
洛带古镇的字库塔,四川叫“字库”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的,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了。
字库塔,通体呈青灰色。修建于光绪6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字库塔被拆除。而今天所看到的字库塔则是近几年修建的,但是当地政府在修建时考虑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就采用了清代的砖。这些清代的砖,都不是仿制品,而是大慈寺拆迁时,从那里买过来的。
古人为什么要将废弃的字纸放到专门修建的塔中焚烧呢?这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旧时,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有将之擦屁股之类的秽用举动,民间有种说法,糟蹋字纸会生疮害病、瞎眼睛,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书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是不得随意丢弃的,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十年八载,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字库塔的兴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还与科举考试的盛行分不开。古代百姓要想升迁致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读书人,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就顺理成章了,字库塔自然就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因而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
“字库”——一个年代久远的名字,也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文人图腾崇拜载体,在今天看来已经再难烟火袅袅,难有昔日的鼎盛了。但是作为一种即将消失的历史见证物,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而今天在这里看到,虽然字库塔里没有了灰烬,也没有了燃烧后的余温,但是透过那塔身的小孔,仿佛可以看到了曾经文人们焚烧字纸时的虔诚,那似乎是对文字的一种崇拜,对文字这一传承文明载体的一种尊崇。这也许就是“字库塔”存在的最初原因吧?而这在客家人中体现是十分明显的。每个客家居住地都建有字库塔。传说客家人从不乱丢乱处理有字的纸,而是将有字的纸集中起来在字库塔进行烧毁。否则就是对文字、对文化的不尊重。
我国历来有自然神崇拜的渊源,先人对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时出现了“天雨栗,鬼夜哭”、“龙乃潜藏”等惊天动地的奇观,这样的故事寓意着文字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深远意义。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独特习俗———“敬天惜字”。于是,焚烧字纸就变得非常的郑重,不但有专门的礼仪,还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于是“字库塔”就应运而生,也就成了古人专门修建来焚烧字纸的小型建筑。由此可见,古人爱惜字纸,其实是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
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因此字纸不可秽用,而应该“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更有甚者,轻贱字纸会瞎眼睛,秽用字纸还会生疮害病等。其实这样的尊崇应该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对整个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正因为这样的一种尊崇,继而上升到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文化,对文字和文化的一种礼仪,而字库塔就是这礼仪文化中的一个凝固的符号。
人们对字库塔的尊崇还掺杂着古人求取功名的功利主义思想。随着科举考试的盛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字库塔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祈福的载体。人们将它设在衙门、书院,有的设在寺庙、街口、乡间地头,还有些大户人家设在自家花园中,供上仓颉、文昌帝君、孔圣人等文神之位,希望得到庇佑而金榜题名。但是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先导的主流意识中,这样固化的思想也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这样的理解,是从另一种道德的角度来约束和引导了人们的思维,发展为应该对字纸的尊重,其实也就是对文化的一种尊崇。从而也推动了字库文化的发展,捍卫了字库的千年存在。
文字极具灵性,是很神圣的,即使是废弃的字纸,也不能轻慢,必须在字库塔中焚烧“过化存神”。当然,现在的字库也仅仅是历史的一个见证了,也没有人去使用字库了,即使有人把字纸在字库里“羽化成蝶”,那也是一个仪式,一种祭奠。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