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是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
李庄地处长江南岸,这个小村落人口仅有1.2万。说起来,李庄实在是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即为古僰人聚居地,属古僰国、僰侯国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广县,治设今李庄。明朝末年,张献忠滥杀无辜,使四川境内十室九空,后来才有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李庄坐落在江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移民点。慢慢地,这里就恢复了生气。清咸丰时李庄为南溪县最大的场镇。
李庄镇现存的文物古迹还不少,原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古建筑群,现在较完好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堂等10余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村内的羊街、席子巷是商贸中心和富户聚集区,建筑风格古朴,略有弧度的街道都是大块原石铺成的,反映了明、清时期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
在岁月长河中度过了1450多年的李庄,可谓历史悠久,自然留下不少古迹。在李庄,随处转转,都会遇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这其中旋螺殿与奎星阁、白鹤窗、九龙石碑共称古镇四绝。这里沉积的明清古建筑及抗战时期的不同文化,在这尺方之地,一层层显现。明清庙堂建筑文化层,散落其中。
旋螺殿网络状的花纹从左至右盘旋而上,构思精妙,做工精美绝伦。更堪称一绝的是,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整个建筑有过这样的赞美: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
如今,梁思成故居“营造学社”旧址已成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圣地,东岳庙同济旧址是同济大学的圣地,而旋螺殿,则是天津大学的圣地。小小李庄,留下来的这几处比较完整的旧址,今天已成为文保建筑艺术的圣地,成为中国建筑学和文物保护的起点。
小小的李庄不仅明清古风犹存,在抗战时期,还曾居住过梁思成、林徽音伉俪和王世襄等众多名家,被视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我们也不妨跟随着专家们的脚步,去寻访李庄这座古镇,去那些青瓦白墙、流水缠绕的地方,去那些最后的、尚未消逝的家园走一走。
“东有周庄,西有李庄”。李庄至今虽有1460年的建置史,但真正使它闻名天下的,却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等我国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冒着日寇的炮火颠沛辗转至西南地区,被李庄的有识之士和广大百姓接纳。从而,中国的文化命脉得以传承。在他们迁来前夕,李庄开明士绅曾发过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李庄,这座千年古镇,以她宽厚的胸膛迎接佑护了颠沛流离的文化界、知识界、科学界的精英。正因为此举,李庄有了“抗战大后方”的盛誉。
在李庄,走进每一座古老的院落,推开每一扇陈旧的木门,仿佛都能想象出60多年前那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为抗日救亡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李庄,他们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学者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坚持留在这个只能提供粗茶淡饭饱经战乱母亲的怀抱里,他们秉承了中国知识份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良传统,祖国的苦难化作他们无穷无尽的力量,使他们在这里忘我地学习、研究、工作……
这里不是神祉和重大戏剧的表演舞台,没有庄严宏伟的宫殿,而只是民间生活的静缓的延展,就是寺庙,也是神祉和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的结合部,它们就散落在那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街的中间或者尽头。空间里铺开的,是老民居、老街巷、老祠堂。
李庄的价值在于寻古。李庄的老街上,除了那些豪华的建筑,还有普通的民居,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席子巷。以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今天,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极为清幽。初一看,觉得只不过是条老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仔细一瞧,才发现确有特色。整条街都是一楼一底的木建筑,穿斗结构,二楼清一色的吊脚楼。上有屋檐,这一来就把不宽的街覆盖了,街两旁的檐口仅40厘米的距离,站在街市往上眺望,仅看见一丝天空,故而席子巷又被称作一线天。羊街宽不过两米,却到处是雕刻的浮雕和牌楼,其雕刻之精美,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玉佛寺戏楼前的一组木雕,其人物造型之精美,雕刻之细腻入微,让人惊叹不已。这条青瓦遮挡阳光雨水的小街,也遮挡了外界的喧嚣,人们不急不缓地过着悠闲的日子,挑水的、拉车的、摇蒲扇的,步履都那么舒缓。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