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广东三湖书院】戊戌变法的摇篮

2009-10-26 10:2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水瓶座
西樵山的三湖书院,因一个人而更具魅力。那人,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三湖书院也有了“戊戌摇篮”之称。

千百年来,任寒风吹断云烟,任瑶台空望秋月,西樵山的书院宛若早春开放的朵朵雪梅,飘洒着特有的文化清香,让人那样痴迷,那样不舍。

据说,书院始于唐明皇时期,是天下文学之士读书考举的“摇篮”。那时候村设有学塾、私塾,乡设有书舍,书院则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学府,我想可能相当于当今的高等中学。

西樵山的书院,盛于明、清两个朝代。明正德年间以后,山上有四间书院,即云谷书院、大科书院、石泉书院和四峰书院。登山求学者甚众,探求理学,专谈心性,西樵山也因此有“理学名山”之称。四大书院均毁于明、清两代,只有部分院墙、院基存在;清代又有了三湖书院、云溪书院、云瀛书院,在近代也被毁或改作他用。只剩下唯一的、也是最为著名的一座三湖书院。

山水灵气,书院却因一个人而更具魅力。那人,就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

“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这首诗生动的重现了康有为在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苦求变法强国之路的历史。

三湖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金瓯堡名士岑怀瑾等人所建,因其位居西樵山下的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书院为砖木,金字梁木构架,两进祠堂式。书院门匾上“三湖书院”四个大字,以及原来书院上的门联据说都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手。1878年冬,21岁的康有为为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感到迷茫、忧虑,离开教育了他3年的岭南儒学大师朱次琦,来到西樵山三湖书院修学2年,探索变法维新、救国强民之路。积极为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做充分的理论准备,探索变法图强之路。“秋风每赋感知己,记得樵山花又红”。康有为在这里遇上了人生知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鼎华,才有了机会走出三湖书院,出山后,他办学上书,鼓吹维新,并在后来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为此,三湖书院也素有“戊戌摇篮”之称。

三湖书院位于西樵山白云洞景区的半山腰,松柏苍翠,绿树掩映。沿石级而上,林梢间不时传来一阵轻微的颤动,不时有水珠和落叶从头顶上如骤风暴雨般落下,带着一股郁郁不得志的凄凉和无奈落在头上、肩上,一棵棵树肃然而立,空气中漂浮着一股渗着书香味的清新。

书院门口左侧立有一尊康有为的铜像,他那并不伟岸的身影就伫立在身边。铜像不大,手持一卷书,目光坚定的望着远方,脸上有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坚毅。铜像下面有写有“戊戌摇篮”几个描红字样,字体不大,却那样清晰。

从门外看里十分幽静,连绿叶也多了几分绿色,入内,鸟语花香,书架内放满了很多历代的简史和古书,至身于此,仿佛跨越了几十个世纪。

书院古色古香,里面的木制摆设因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陈旧。院内松柏苍翠,雕栏玉砌,为书院增添了一丝庄严肃穆。里面陈列有康有为的诗作和史料,以及石景宜先生赠送的线装藏书。书院里面挂着3副挂联,分别为梁启超的“春尽花魂犹恋石,雨馀山气欲吞湖”;刘逸生、关山月等人的“医国奇方芳百日,补天壮志志三湖”;曾景充题的“维新救国长素笔,弘道宣经景宜心”。挂联象征着康先生的一生。思景睹物,仿佛听到了康有为这位变法领军人物当年激昂悲壮、百多年来依然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声声呐喊。

走出书院,雨水冲洗过的山林苍翠欲滴,郁郁葱葱。使人不由地想起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那拉氏杀害后,康先生为谭嗣同所作的悼词:“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青锋指苍溟。慷慨厉气猛,从容就义轻。竟无三字狱,遂以诛董承。毅魄清于天,神旌化长星!”悼词表达了他对并肩作战的战友深深地赞叹和怀念之情。

在山中回头再望,书院又掩映在松柏丛中,不添一份恬静之美。西樵山的书院文化无论如何也是感受不够的,因为有文化的浸润,西樵山永远显得那样深沉,那样凝重,弥漫着千年不散的文化香韵。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