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斗茶与分茶(2)

2009-04-10 17:1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斗茶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则十几人,少则五六人,斗茶时,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街坊邻舍。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据宋、明笔记,斗茶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斗茶时,若茶质略次于对方,但如果用水得当,也能取胜。用同样的水煎茶,则是检验茶质优劣的最佳办法。参与斗茶的人,必须了解茶性、水质,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宋代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因为“斗茶先斗色”,所以茶具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此诗句说明在南屏山谦师道人斗茶时,亦是使用为时人所崇尚的兔毫盏。宋朝任福建漕司(监制贡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录》一书中,对黑瓷兔毫盏同品茶、斗茶的关系说得更明确:“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

(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