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银猴茶,犹如深山活泼小猴,惹人喜爱。外形壮实卷曲多毫,色泽翠润,栗香持久,滋味浓鲜,汤色绿明,叶底嫩绿明亮。无愧是茶中之上品。有茶叶爱好者以“客来庄前无须问,
松阳银猴茶原产于赤寿乡半古月村,于1981年利用福云池边3号品种芽叶研制而成。经不断改进完善,连续三届评为浙江省一类优质茶,并于1984年正式评定为浙江省名茶。此后多次名茶大赛中屡屡获奖,2004年又以独特的品质魅力和显著的产业成效,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
松阳银猴
松阳银猴茶,犹如深山活泼小猴,惹人喜爱。外形壮实卷曲多毫,色泽翠润,栗香持久,滋味浓鲜,汤色绿明,叶底嫩绿明亮。据理化成分测定:干茶中茶多酚含量31.7%、氨基酸4.1%、水浸出物46.1%,无愧是茶中之上品。有茶叶爱好者以“客来庄前无须问,郁香便是引路人”的诗句赞颂银猴茶。更值得庆幸的是,“松阳银猴”得到了诸多专家和知名人士的一致肯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家扬先生在品尝银猴茶之余,欣然挥笔以“松阳银猴,茶中瑰宝”题词高度赞赏。
松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造就银猴茶优异天然的品质提供了先天条件。而精巧的采制工艺,使银猴茶更加出类拔萃。开采早,采得嫩,拣得净是银猴茶的采制特点。一般于“清明”前开采,“谷雨”前结束。采摘标准,特级茶的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前期也有的采全芽为主;1~2级茶的原料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通常炒制1公斤特级银猴茶需7万~8万个芽叶。采回的鲜叶原料应剔除杂物,保持芽叶完整,均匀一致。鲜叶进厂后经6~7个小时的摊放,使之失水均匀,直到叶面失去光泽,闻有芳香味,方可炒制。
手工制作工艺
银猴茶制作工艺有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两种。上世纪在90年代中期之前,以手工制作为主。其工艺主要分头青、揉捻、二青、三青、干燥等五道工序。炒制特点是:高温杀青,揉炒结合,慢速轻炒,边炒边整,烘焙足干。
松阳银猴
头青即杀青:在锅径69厘米的斜锅或红外线电炒锅内进行。当锅温达到150℃左右,投鲜叶300~400克,以抛炒为主,结合闷炒,做到抛得开,带得轻,捞得净。直到杀透杀匀,青草气散失,清香显露,即可起锅摊凉,历时7分钟左右。
揉捻:经摊凉后的杀青叶进行手工轻揉,揉至茶汁稍溢,成条率达95%以上为宜,揉捻时间为2~4分钟。
二青:是造型的关键工序。锅温在90~100℃时,投入揉捻叶,开始采用揉捻手法,使条索进一步紧结,并散发一部分水分,然后降低锅温至70℃左右,进入造型过程,整个造型过程采用抖、抓、搓、捞四种手法,边炒边做型,塑造条索紧结,略弯似小猴形状,并达八成干,历时15分钟左右,起锅摊凉。
三青:三青是定型和提毫工序,锅温60~80℃,通过慢速翻动轻炒,使银猴茶形状得到固定,白毫充分显露,香气开始发挥,历时15分钟左右,起锅摊凉。
干燥:分初烘和足干二个过程,将摊凉茶坯薄摊在篾制焙笼上,采取文火烘焙,中途翻扳2~3次,烘至九成干,起烘摊凉。足干,由数笼初烘茶坯一并烘焙足干,时间100分钟左右,烘至香气透发,手捻茶叶成末,含水量在5%以下时起烘。充分摊凉后,及时装箱,箱内须放生石灰或茶叶干燥剂,以防受潮变质,保持银猴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