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孟氏仿古雕艺:生动传神,古今莫辨(2)

2009-08-11 15: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刻苦钻研成就仿古绝技 孟昭生1950年9月出生,自幼喜爱民间雕刻,经常用胶泥、木块刻些小艺术品。孟昭生14岁时,对民间传说的“鸳鸯转心壶”产生了浓

刻苦钻研成就仿古绝技

孟昭生1950年9月出生,自幼喜爱民间雕刻,经常用胶泥、木块刻些小艺术品。孟昭生14岁时,对民间传说的“鸳鸯转心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壶怎么就能产生出两种酒呢?孟昭生从河里挖来胶泥,经过近百次的捏制试验,最后,他把捏好的“鸳鸯转心壶”放到砖窑中烧制,竟然真的能倒出两种酒来!17岁,孟昭生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利用种地的空闲时间,自己刻制模具,用石膏制作出了一尊尊神态各异的佛像、关公像、财神像、玉皇大帝像和各种小动物,然后出售给乡邻挣点小钱。

在那“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孟昭生被扣上了搞封建迷信的帽子,被沿街批斗,并戴过纸糊的高帽子游街。即使如此,孟昭生制作工艺品的追求仍然没有泯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艺术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间艺术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孟昭生终于可以在民间工艺品制作的道路上大展身手了。

1980年,孟昭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汉代历史文物“马踏飞燕”和古代战车的图片,他头脑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照着图片的样子做出来试试。他从县城买来了用于冶炼铜水的石墨坩埚,从河里挖来胶泥,照着图片废寝忘食地捏制模型,又找来一堆木头翻来覆去地雕刻。经过3个多月的潜心钻研和近百次的反复试验,一尊尊闪光发亮、造型逼真的古代青铜战车等仿古工艺品,在他的小作坊里成功问世了。

青铜制品虽然制作成功了,但如何让它们生长出古代文物上特有的“红斑绿锈”,达到逼真的效果,就成了孟昭生的心病。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孟昭生多次去北京铜制品工艺研究所向专家虚心求教,自己用盐酸、硫酸、醋酸、碳铵进行腐蚀对比试验,最后终于找出了铜制品10分钟快速生锈长斑的神秘“诀窍”。这一技术的攻刻,使他制作的仿古工艺品迅速达到了“鱼目混珠”的乱真效果。他把那些制作的仿古工艺品摆到市场上展览销售,很多人硬是不相信那是他加工制造的工艺品。

为了探索和攻克仿古工艺,孟昭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代价。由于保护措施简陋,经常置身于高温烘烤和高浓度氧化铜侵害的环境中,孟昭生曾在2000年9月、2003年6月两次氧化铜中毒昏迷。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