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毛猴,即使是老北京,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这是一种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从清末就开始出现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民间艺术品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现在在北京城,毛猴的传人也就那么三四位,这也就难怪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毛猴了。
相传在清朝末期,北京城内板章路有一家“南庆仁堂”药店。一天,店里两个伙计摆弄中药时,偶然用蝉蜕(知了壳)、莘荑(玉兰花凋谢后留下的毛绒状物)、白芨、木通这4味中药,做出了形象逼真的小毛猴儿。伙计的“创作”掌柜觉得很有意思。此后,店内便把这4味中药包在一起,作为“猴料”出售。而“毛猴儿”也从此成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流传开,不过范围仅仅限于八旗子弟和少数艺人中。
毛猴用料虽简单,但制作者的艺术构思却非常巧妙。他们凭着对社会上各种人物形象的观察和个人的感性认识,将带绒毛的莘荑作身子,截取蝉蜕的头和爪粘连上去,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品。
毛猴工艺品的题材主要是模拟人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反映市井生活、民情风俗为多,有剃头的、掏粪的、倒水的、推小车的、卖糖葫芦的、算卦的……有的能成为一组完整的艺术作品,如“县官出巡”、“娶亲行列”等等,受老百姓的喜爱,有时在庙会摊上和东安市场、劝业场的玩具店里有售。近年,作品的题材也有创新,除保持传统题材外,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
现在北京的毛猴传人主要是老艺人曹仪简。他的毛猴制作自成一派,题材十分广泛。除反映市井生活的内容外,还有历史典故、戏剧故事等。特别是历史典故中的戏剧场面被塑造的栩栩如生。如《沐猴而冠》,表现项羽得意时的飞扬跋扈,赋予毛猴以拟人化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曹仪简,人称“毛猴曹”。他恢复生产毛猴,并不是异想天开的。小时候,他经常到东安市场看毛猴,有时买两个小毛猴回家玩,玩来玩去便迷上了小毛猴。几十年来,曹仪简制作毛猴不是简单地沿袭前人,一味地模仿外形的酷似,而是作为一种奥妙无穷的民间艺术,在“似与不是之间”下功夫,勇于创新,寓人寓事,力求神似。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甚至外观装潢,也力求灵巧精致。
曹仪简制作的毛猴,别致新颖,题材繁多,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一是,传统题材的作品,京味十足。如“拉洋车”、“卖老豆腐”、“磨刀”的,还有“推独轮车”、“耍木偶”的,形似逗趣,再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二是,历史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寓意真切。如“武林”,有五个猴,坐着的是师傅,两个猴在练功,两个猴在一旁观阵,旁边立着兵器架,陈列着十八般兵器,表现了练武的场面。
三是,现代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如“打乒乓球”、“打排球”、“举重”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