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雕塑 >

潮州大吴泥塑:美妙绝伦

2010-04-24 11:09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清远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翁”谈“安”),不仅形容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潮州大吴泥塑:美妙绝伦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翁”谈“安”),不仅形容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至此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此艺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说:大吴“这段时间(1736至1911)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
 
大吴泥塑产品最多的是戏剧人物造型,有一出戏几个人物的,有剧中的一两个主角的。整台戏的称“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分“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将中的老中青男女,都包括生旦净末丑。这些产品,一是供人家厅堂或神像前陈设,称为“翁仔屏”;一是供社团元宵游灯之用,称为“花灯”。它们的身高一般在7市寸至12市寸之间,“花灯”则比此高大得多。
 
其次是俗称“土翁仔”的玩具型泥塑,有各式各样被称为“喜童”的儿童人物和各种动物造型。其中的鸟兽类还被做成洞箫式吹得响的,俗叫“土唏胡”。
 
再次是木偶头像。清朝末年,自古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的皮影戏(潮人称“纸影戏”),其泥塑头像(俗称“翁仔头”),全部都是“大吴产”。
 
泥塑产业的兴旺,使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并涌现一批很出名的“字号”,如利合、财合、福合、祥合、财记、喜记、荣记、金记、胜记、秀记等40多家。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这些字号的300余件泥塑代表作。台北艺术大学雕塑系讲师陈奕恺赞扬大吴泥塑人偶的五官神态、身段肢体或武功姿势等,彰显出主题故事性的戏剧张力,其艺术成就不亚于天津泥人或佛山石湾。
 
大吴的泥塑作坊不仅引来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此采购,而且他们还在浮洋镇开设一条“翁仔街”,“翁仔街”的俗名至今犹存。
 
名艺人塑造了名艺品,名艺品又催生了代代名艺人,吴潘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吴潘强(1838至1902)捏塑的各种人物、禽兽和虫鱼都很传神生动。他的作品曾于清末时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性“南洋劝业会”上展出并获金奖。他对每个具体捏塑对象只要盯上几眼就能丝毫不差地展现出来。传说某年元宵他为华美乡塘东村沈六爷捏塑名为《骑驴探亲》的“翁仔屏”,摆出来时竟是沈六爷夫妇的模样,乐坏了主人及众乡亲。他为潮州总兵方耀捏像,久久没有出炉,等到方耀对他生气责问时,这一“气”一“责”,他就捏出来了,说是武将生气才有威武。这一来,方耀就很满意了。又有一次,吴潘强为潮州府一位师爷捏像,很快就捏成了。师爷因他很容易就赚了一笔为数可观的工钱,又气又心痛,便推说捏得不像,拒不付酬。吴潘强说不像就拉倒,即把头像带走。隔天,全城咆哮起来,人们却说某师爷的人头装在竹笼里悬在城门上。这位师爷急了,忙带足工钱去找吴潘强把头像赎回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