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紫阳民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2)

2009-05-20 17: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陕南秦巴山区紫阳县的青年人谈情说爱时,要唱缠绵热情的“情歌”、“盘歌”;为老年人办丧事,要唱凄凉、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干活

陕南秦巴山区紫阳县的青年人谈情说爱时,要唱缠绵热情的“情歌”、“盘歌”;为老年人办丧事,要唱凄凉、悲哀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干活时,要唱高亢、激越的“号子”、“锣鼓草”;采茶时,要有悠扬、宛转的“花山姑娘”、“牧羊恋歌”;婚嫁时,要唱“哭嫁歌”、“迎亲歌”;行路时有“报路歌”,上山时有“樵歌”等等。

紫阳人迎亲时,一路上,新郎、新娘、迎亲的、送亲的都要唱山歌、吼号子。沿路边村寨,还有拦新娘对“盘歌”的风俗。若遇上“歌迷”,迎亲队伍就停下来,陪新娘对歌。紫阳农民干“帮帮活”时唱的歌,称之“锣鼓草”。“锣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个人自敲自唱,大伙边劳动,边帮腔。如有人在干活时没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领头的便唱:“哎--薅草末薅连根草,一场雨过又活了。烈日下边流大汗,竹篮提水白费劳!”如果大伙都干得快,有人拖在后边,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讥讽几句: “哎--大雁飞翔不离群,干活就要多鼓劲,莫学地角的懒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哟哎!”

紫阳人大多是明末清初从湘、皖、赣、豫、闽、粤各地来的移民后裔,因而紫阳民歌具有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等等。

紫阳县民间有“山歌无假戏无真”之说,例如“报路歌”。“报路歌是有韵无一定调子,自由唱、合的“顺口溜”。它是遇啥事说啥话,或为助兴,或为鼓劲对答。

紫阳的“对歌会”即“赛歌会”更有意思。有同村“对”的,有邻村之间“对”的。对歌会有“日间会”和“夜晚会”两种。对歌者双方事先只约定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双方除有“歌头”、“参唱”的人而外,还有看热闹、帮阵助威的。

“日间会”多在山坡上,双方各站一个小山包,面对面地“对唱”。或在小河、小溪两边隔水对歌。“对歌”多属“盘歌”,有盘问历史、古人、地理、神话的,也有盘问鸟、兽、花、草的。有盘问当今时事的,也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夜晚歌会”常在冬春时节举行。在古庙或宽敞的“公房”里。对歌双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少围火而坐,你唱问,我唱答;你唱个英雄,我唱个好汉;你唱名山,我对大川;你唱《刘海戏金蟾》,我唱《洞宾戏牡丹》。唱对如流,此起彼落,赛歌喉,赛智慧,气氛热烈,经常是通宵达旦,歌声不停。

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紫阳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于积蕴深厚、传唱广泛,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歌之乡”。

三、传承价值

紫阳民歌流传久远,其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传承直接依托于各种民俗活动,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