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歌中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通过优秀卓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广泛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又正是使它的艺术性不断完美的重要因素。
西藏民歌在艺术手法上,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有着共同性,比如形象思维方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朴素洗炼的语言等。所不同的是陈述方式和陈述对象,有它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就西藏民歌中常用的五种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语言特色进行简单的分析。
西藏民歌
(一)比喻
这在藏语修辞法中称为“喻饰”——明喻,“隐喻饰”——暗喻。比喻在藏族民歌中运用很广泛,它使语言形象化,能收到具体、真实、鲜明的效果,起到用对外事物的描绘来揭示本事物内部特征的作用,通过喻体表示人们对本事物的爱憎与褒贬。
藏族民歌之所以善于比喻,是因为民歌来自民众,人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劳动,接触了诸事物,认清了它们的本质特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往往就联系起自己所熟悉的具体事物,用外事物来表达内在的思想感情。常用的喻体,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山川河湖、风雨雷电,以至神佛鬼怪、历史人物等,在西藏民歌中,学经常接触到哈洛花、鹫鹰、杜鹃、巴桑星、皎月、甘露、雅鲁藏布、喜巴拉雅、岗巴拉、羊卓雍湖、救度母、文成公主等,这些都是与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有关。由于采用了生动有力的比喻,使民歌与其它民间文学作品更显昨引人、易记、流传广泛。
西藏民歌的比喻手法,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明喻 是本体与喻体分明揭出,界限清楚,中间用“比”、“象”、“如”、“似”等比喻词把它们连结起来。
暗喻 比明喻进一步,它不露比喻的痕迹,把本体与喻体融为一体。
借喻 是比喻中的第三种形式,藏文修辞法把它与暗喻合在一起,没有它特有的名词,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十分广泛。如《渴望集云降雨》一首中的“雨”、“雾”、“大雪”、“絮花”都是喻体借来比“情人”、“敌人”。这种手法,只提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叙述,但能使人理解比喻事物,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使歌的含义更为深远。
(二)拟人
藏文修辞法中称为“比拟饰”。拟人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和抽象概念等)当作人类描写。这种手法,表现生动、揭示真理、寄托感情。在讽刺、揭露、批判、反抗的民歌中,这种手法大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