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西藏民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2)

2009-10-29 14:31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作者:清澈之旋
西藏民歌中常用拟人手法,是藏族人民表达自己内心感情时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劳动人民和其他阶层一些人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是由于处于无权

西藏民歌中常用拟人手法,是藏族人民表达自己内心感情时惯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劳动人民和其他阶层一些人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往往是由于处于无权地位,但内心又压抑着悲愤不满的怒火,便借助自然景物,来发泄情绪、寄托情思,实质上对黑暗的旧势力和不公平的社传授批判和反抗。回此,确切的拟人,往往读后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触景生情,这就是拟人艺术手法的力量所在。

(三)夸张

藏文修辞手法称为“夸张饰”。西藏民歌用夸张手法较多,它不是凭空胡想,而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夸大的形容,使人读后感到既生动准确,又入情入理。如《也被绑在幡杆》这首歌,描写受罚的野兔,揭露澎波林周宗府的苛政。实际上,野兔是不会被绑的,但官家的苛政,使老百姓无法忍受,用绑野兔来夸张酷刑,不会使人感到不真实,反而可以使读者形象地领悟苛政的残酷程度。

西藏民歌

(四)双关

藏文修辞法称为“合诠饰”。这种手法,是利用民歌中词义或全歌含义,构成双重意义,即外表是一种意思,内里又是一种意思。双关修辞法的运用,反映了藏族语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藏族民歌中的双关手法,与汉语修辞学中的“双关”含义不尽相同。汉语中“双关”多数运用“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而藏族民歌中的双关,一般是全歌意思上的双关。

(五)联想

藏文修辞法称为“引伸饰”。这种艺术手法,是因物起兴,触景而发,描写一事物而引起它对事物的联想,起到歌能穷而意不尽的作用。如《门上没有门闩》一首中,从“门上没有门闩”,想到“弱女没有主儿”的苦处,自然联想到了“任人自由进出”,因而“被人随便欺凌”的悲惨遭遇。

藏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除了上面列举的常见的五种之外,还有重叠、对偶、排比、幽默等其他手法,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谈到民歌的艺术手法,必然要谈到它的语言。西藏民歌的语言特色,可以用这两句话概括:朴素洗炼、清新通俗。藏族民歌绝大部分是绘声绘色,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摈弃花花绿绿的词藻,杜绝堆砌事实的现象,而是用朴素、明快的线条,深入浅出的描绘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

(责任编辑:蝶澈)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