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民歌 >

西北民歌:中国民歌之魂(一)(2)

2009-12-01 10:58
来源:信天游民歌网 作者:佚名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因“开花调”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开花调”。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也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如“山药蛋开花结圪瘩儿,吃蛋亲是俺的心肝瓣儿”。“开花调”的风格特点与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说河曲“山曲”以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见长,而“开花调”则以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取胜。

“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卷席片”的风格特点,与河曲一带“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调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样多的平行式结构,节奏也较为紧凑,其歌词也更近于口语化。

内蒙古爬山调

民歌

爬山调也叫爬山歌、山曲儿,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后山调、前山调、河套调之分。后山调流行于阴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长,音程跳动大;河套调流行于巴彦淖尔盟河套地区,旋律优美,感情细腻;前山调则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点是兼有后山调与河套调之长。爬山调的结构与信天游、山曲相近,多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曲调则有汉族与蒙古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或山顶沟底,或道路村舍,或田间草场,到处都可以听到牧羊人、赶车人以及耕地、收割的人们那高亢悠扬的歌声。

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腔长调宽,内容不限;室内歌者多为女性,调门较低,旋律柔美婉转。其题材十分丰富,喜怒哀乐、笑骂褒贬,插科打诨皆能成颂。

它的节奏较有规则,拍节较为固定,句式为典型的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不等,这就构成了这种短调民歌简单而又不呆板,铿锵顿挫的语句特点。节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长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上下句的前半句曲调相同,只有后半句有所变化。

爬山调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爬山调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塞北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洋溢着百姓的情、百姓的爱,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泥土气息葆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陕北是民歌之乡,民歌浩如烟海。延安有俚语道:穷开心,富忧愁,寻吃的(乞丐)不唱怕杆求;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在黄土地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人们非常渴望渲泄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抚慰,因此,苍凉的沟壑间便诞生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浑金。家喻户晓的《蓝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赶牲灵》等都是陕北民歌。经张寒填词改编的《边区十唱》、安波填词的《拥护八路军》、贺敬之填词的《秋收》等革命歌曲更是陕北民歌中的杰作。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以银川为中心的河套、宁夏地区,自古富庶,成为盛产大米,是陕北人心目中淘金宝地,因其地处陕北西部。故称走西口两绺绺麻绳捆铺盖,什么样留下走口外走西口是陕北一个影响广远的历史现象,反映到陕北民歌中,就诞生了凄婉悱恻的《走西口》。哥哥你到大门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走西口》被人赞为陕北民歌离情之王,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生活史与心灵史的生动记录,与陕北人民生活相关性的事物几乎都可以从民歌中找到。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