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湾音乐人黄舒骏带着些微遗憾地唱着他的长诗:“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 《改变1995》 )。那时,R&B风已经由一众以王力宏、陶喆等为代表“ABC”歌手领头夹带着,从北美大陆吹到台湾,再吹遍了整个中国内地—一如过去的30年里,台湾音乐带来的巨大影响。
邓丽君爱的启蒙
在台湾音乐对中国内地的影响中,邓丽君是最不需要多书写的部分。
1995年5月,来自无锡的黎小军和来自广州的李翘都出现在纽约唐人街街头,电视里传来邓丽君去世的消息,响遍街角的是一首《甜蜜蜜》,转过头,犹如10年前的相遇( 《甜蜜蜜》,1996年)。邓丽君的歌声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感情经历,对于中国内地来说,更是一代人的文化初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许多人还只能蒙着被子,偷偷地拿着收音机接收来自对岸的广播信号,但不消多时,邓丽君的低吟浅唱已传遍大街小巷,寻常人家,从收音机里,从空投的邓丽君唱片和歌谱上。那是一个国人急于冲破闭塞的年代,邓丽君柔软的“靡靡之音”转化成了个体自由的呢喃,以柔制刚冲破了坚硬的“围墙”。经过了漫长冷硬的斗争年代,邓丽君开启了国人文艺生活中的爱的启蒙,她甜蜜的歌声让所有紧绷的、脆弱的神经舒缓柔软下来。
直到今日,邓丽君的小调已经不再是乐坛的主流,但依然是卡拉OK最不可少的点播。
民歌三十年未央
在80年代与邓丽君同来的,是同样传唱至今的“校园民歌”:《外婆家的澎湖湾》《童年》《三月的小雨》《兰花草》……由于当时得以流传到大陆的台湾民歌大多不涉及“爱情”,30年里,它们在大陆的传播被认为限于少年人,而被忽略了本来的面目—它们都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
2008年,“ 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在台北上演,民歌三十年纪念的最后一幕,一众早已是人到中年的歌手在舞台上重遇,唱起这些久违的民歌。他们有的从海外专程赶回,许多都已经数十年没有唱过歌—与如今的歌手不同,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当年的在校大学生,唱歌并未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依旧升学就业,远离歌坛。
演唱会上,唯一不属于民歌时代的歌手是万芳,由于齐豫的缺席,白衣白裙的她在台上旋转着唱完齐豫的名作《走在雨中》。末了,她泪流满面,说自己是听民歌长大的,没能赶上民歌时代;镜头对着的,正是这首歌的作者—台下眼眶盈着泪水的民歌时代音乐大师李泰祥—李泰祥的名作包括《橄榄树》《欢颜》《有一个人》《梦田》等,他与陈志远、陈扬、李宗盛共同谱曲,由三毛填词讲述三毛人生历程的专辑《回声 三毛作品第15号》在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它们所代表的民歌运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音乐本土化的高潮,可以看作是60年代美国民歌复兴运动的延续。
1975年6月,台湾大学生物系硕士杨弦发起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在台北中山堂举行,这场被视为“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演唱会,拉开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序幕,引发了此后长达十年的音乐革命。在那之前,台湾的年轻人唱的还是西洋民谣。将余光中的诗谱曲的《民歌手》也由此成为民歌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歌时代的许多歌曲都改编已成名的诗歌,另有不少填词人都是作家(如张大春),因此保持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也呼应了美国民歌的代表Bob Dylan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