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音乐家萧家驹和郭可诹惊讶地从侗族大歌中听到树枝开叉、河水分流的声音,中国民间只有单声部音乐的偏见自此被打破,但一直以来,侗族大歌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7年前,音乐家萧家驹和郭可诹惊讶地从侗族大歌中听到树枝开叉、河水分流的声音,中国民间只有单声部音乐的偏见自此被打破,但一直以来,侗族大歌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侗族大歌正在走向衰落,令人尴尬的是,正是这种衰落使人们开始关注这部“侗族简史”。
“侗族是很善良的一个民族。”黎平县侗族文化旅游促进会理事陆根茂指着前面的村寨说,“他们用爆竹迎接贵宾。”
我们摄制小组的一行人个个都以“贵宾”的身份被迎进寨子,这里不仅人很亲切,寨名也亲切——小黄。小黄村位于贵州南部江县高增乡,是不折不扣的贵州南大门,村中有5个自然寨,1000多人,人数不是很多,但人人都能歌唱,他们所传唱的侗族大歌,其历史已有1200多年。在他们的思想中,饭养生,歌则养心。
好像一个善谈的人可以把最恰当的词语随意调遣、随手拈来一样,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个小黄村人都可以任拣一段歌唱,不过独自一人却无法歌唱,而是至少需要5个人,从这一点来看,侗族大歌的“排场”的确很“大”。
侗族大歌的特点是无人伴奏,无人指挥,是多声部的合唱,完全不需要安排谁唱高音,谁唱低音,因为在歌唱的过程中,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就会把声音协调起来。
陆根茂告诉我们,关于侗族音乐的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侗族大歌与侗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相伴而行,相当于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但大歌没有文字,完全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千百年来,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侗族民族的历史也一脉传承下来,比如《祖公上河》,“走了,三天久,五日长。白天,愁饭吃,夜晚,愁睡处。来到哪里?来到这,梧州旁边……”这首歌可以使人真切地了解当年侗族部分先民沿珠江而上,来到黔湘桂交界处开辟家园的情景。
在侗族大歌中,还可以览窥侗族的传统婚俗。这一点,我们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已经有所发现。在对唱大歌时,主寨甲宗族女歌队需向客寨乙宗族男歌队提出邀请,或反之,遵照习俗,同宗族的男女歌队禁止对唱。这种奇特的制度,形象地反映了母系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存。
目前,口口相传的模式已在寨中形成独特的现象,即老人教歌,小孩学歌,大人唱歌。“我的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开始学习唱歌。”乡长孟顺明说。
小黄村有近百位歌师,据孟顺明介绍,有的歌师已经把整部侗族大歌都记在肚子中,不过,歌师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80多岁。孟顺明带我们拜访的歌师吴士雄就已75岁。当我们问他小黄村人为什么要唱歌时,他回答:“不会唱歌呢?姑娘就不爱我们呢。”
孟顺明频频点头,他颇有感触,因为他的女朋友就是因为“唱歌才捞到的”。“还比较标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