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当年这个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中,我们不难看出陕北人对信天游的喜爱程度。曾几何时,信天游却开始呈现出衰落的趋势。现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交流互动时代,碰撞、吸收、融合、借鉴,已成了生存之自然规则。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把陕北民歌科学地提炼出来,传承下去,将它完美地展示给世人——为了那些期待眼神。
从专业划分来讲,信天游是中国地方民歌的一种,从精神气质来讲,信天游就是陕北的摇滚乐——无论是打夯歌还是酒曲,秧歌还是二人台,五更调还是探家调,叙事还是抒情,都可以将陕北人内心的爱与憎推向高潮,都可以释放出黄土高原那近乎赤裸的胸膛中蕴藏着的巨大热能。它是陕北人的精神粮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陕北人的精神支柱。信天游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歌手,也锻造了陕北民歌的辉煌。然而,物转星移,今天的信天游似乎不再像往日那样被人们所广泛传唱,它的生存,开始受到严重威胁。留住陕北民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于民间具有丰富的传统民族音乐艺术的积累,所以今天的歌手要了解历史,接近群众,感受生活,用最真挚的感情去歌唱,才能产生新的杰出人才和新的经典之作,这也是民间艺术家在传承陕北民歌的长期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均平认为,歌手都应以极大的热情终生不渝地博采众家之长,广泛积累丰厚的基础,并且努力应用各种手法去创新,才能走上成功之路。现在开放的时代和发达的科技,为歌手和词曲作者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创作条件,民间艺术是艺术之根,是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应当学习杰出民间艺术家的精神,热爱民间艺术,吸收丰厚的营养来创造新的陕北民歌。 近年来,外地一些因演唱陕北民歌而一举成名的歌手已不再是少数,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要重新认识陕北民歌的作用、影响和地位。陕西某著名声乐教育家对记者感慨地谈到,几十年来,她在北京、上海、四川、沈阳等全国各地讲课时,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于陕北民歌的喜爱,让她十分感动也很引以为豪。然而,在陕西听到和接触到的现象却让她困惑:很多学生尤其是陕北籍的学生反而不屑于学唱陕北民歌。这些学生认为“学美声是高尚的,唱民歌是低下的”,觉得唱民歌会让人“瞧不起”。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外国歌曲,觉得那些才是“时尚”、才是“高尚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而且单凭个人的力量也难以扭转这种观念,惟有让这些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陕北民歌的价值,打从心里喜欢和接受,陕北民歌才有可能传承下去。
陕北民歌的继承保护除了传承人之外,还应采取一些具体、得力的措施。对此,省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崔炳元建议,陕北民歌原生态的部分,我们尽量不要去碰它。在这方面,不妨借鉴博物馆的思路。建立一所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歌曲、词谱等形式,向人们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风貌。此外,可以考虑请一批对原生态民歌掌握较好的民歌手,作为博物馆活的资源,让他们将原生态民歌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后人,这样积累得多了,我们原生态的歌曲也就可以更多地保留下来,为世人所欣赏和传承。省音协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贺艺表示:现在一提发展人们好像就忘了保护。民歌要继承,要发展,但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保护。要保护就要有措施,成立专门机构,要有专款,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交流等活动。因为陕北民歌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研究一通就可以解决的,要靠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活动一旦多了,很快就能火起来,在活动中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来。同时,要在保护特色的同时,提炼、加工、充实时代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应该搞一些长期固定的活动。比如办全国性的比赛,把全国喜欢唱陕北民歌的人吸引到陕西来,把各个专业院校研究、演唱陕北民歌的人吸引到陕北来,交流,座谈,学习和培训,这样做还可以更好地宣传陕北。要认识到自己的特点,通过保护政策和保障措施,因势利导,通过科学的测定,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够让陕北民歌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