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歌曲诞生与传唱的故事(三)(2)
2011-08-24 14:37
东北文艺工作团在沈阳集体改写并由公木执笔整理的《东方红》,就是以后被正式肯定、全国传唱的《东方红》歌曲的初稿,传唱中有变动,但不大。在延
东北文艺工作团在沈阳集体改写并由公木执笔整理的《东方红》,就是以后被正式肯定、全国传唱的《东方红》歌曲的初稿,传唱中有变动,但不大。在延安时,作曲家贺渌汀曾把《东方红》编成混声合唱曲多次演唱,受到广泛赞誉。但由于过多的强调了它的民歌色彩,作为颂歌就觉得不够满足。1951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前夕,作曲家李焕之又一次改编了此曲,放慢了速度并运用转调手法使音乐得到进一步升华,音乐形象更显辉煌。《东方红》作为一首颂歌也基本定型。
经典红歌的传唱凝聚“集体的智慧”
人们一般认为,《东方红》取自陕北民歌,诞生在黄土高原的山坳里。经考证,原曲实为一首名叫《芝麻油》的晋西北民歌,原本是一首典型的情歌小调,在抗战时期由安波等人重新填词,演变成了一首反映抗日内容的民歌《骑白马·挂洋枪》。随后,由李锦旗再次填词将其改成《移民歌》,由移民模范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传唱出来,其中李有源是这首歌的重要传唱人。
以后,又由参加挺进东北干部团的文艺干部队的公木等人重新填词,正式命名为《东方红》,由东北文工团在沈阳首演。从此,这首抗日战争时期新民歌的代表作传唱了数十年,成为歌唱人民领袖的一首代表性歌曲。
进入1960年代,《东方红》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策划和指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不仅以《东方红》命名,而且将这首歌改编成交响合唱曲,用于全台戏的序幕。当时,注明“李有源词,李焕之曲”。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其场面之盛大,演员之众多,气势之恢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接着,这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拍摄成的电影更是在全国各地引起观者如潮,《东方红》成了那一时代文艺界空前的盛举。
1953年10月,日本西官市“虹之会”合唱团的10多人给李有源寄来一张演唱《东方红》的照片,并联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方红,太阳升,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歌曲,我们想,这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歌曲。”此后,《东方红》这首歌曲,便飘洋过海。
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毛泽东主席秘书兼保健医生的王鹤滨老人认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从1944年初现,到1945年的定格与传唱,其间数易其词,客观地说应该算得上集体创作了,比如词作家公木先生等人在最终的定稿工作中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其实,无论李有源、李增正还是李锦旗,都曾为《东方红》的普及与传唱付出过很多努力。
(编辑:尔不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