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化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艺术。
“山水比德”始于孔子,尽管孔子对于绘画的言论确实不多,但是他将”绘事”与“道”、“德”、“仁”、“艺”有机融合,开创了山水比德的先河。孔夫子在《论语•雍也》中说: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孔子对中国山水画最主要的贡献。
有关“比德”,道家也有类似论述。老子以水喻“道”,将“水”的品德与“道”的本质相互沟通,使二者达到了互为比德的境界。庄子专门发展了“乐山”、“乐水”一面,以“与物有益”、“与物为春”的态度倾心于大自然,成为后世山水画的精神原型。
“比德”在汉代又有所发展,董仲舒、刘向是其中的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云:“山……似夫仁人志士……水则似有德者”;刘向的《说苑•杂言》分别从“似有礼者”、“似有德者”、“似圣者”等角度论“乐水”;对“乐山”也有独到见解,曾曰:“‘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万民之所观仰……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