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古代山水画:“山水比德”,自然风貌与人的气质相沟通(3)

2009-04-03 17: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到了元代,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标举“性情”、“逸气”,倡导“适趣”、“自娱”,“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之

到了元代,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标举“性情”、“逸气”,倡导“适趣”、“自娱”,“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之类的绘画题材日益兴盛。文人画家以物寓志,寄托“比德”精神。

明清两代,对“比德”所论更多。文征明说:“古之高人隐士多写雪景,盖欲假此以寄岁寒明洁之意耳。”;吴历在《墨井画跋》中云:“竹之所贵,要画其节操……”;恽格语:“余画树喜作乔阿古干……可以况君子……”;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引用孔子关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将“山”与“水”的灵性与人的精神道德相互比攀,从而将儒家的“比德”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揭示了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审美关系,指出自然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

由此看来,“山水比德”较深地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认知,其主要内容如下。

“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

“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化,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昭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综合性与独特性。

在“山水比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文人画家“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手法。

当然,“山水比德”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由于历史的承传、延续,对当代画家早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和创作趋向,如何发扬光大传统遗产,并使之向现当代转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新型艺术观念,是当代中国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编辑:一步之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