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统一天下之后,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小儿子——一个平庸的继承者并没有守住天下,使得秦王朝被汉王朝所代替。但是,由秦始皇所确立的以小篆为主流的汉字系统被保留了下来,同时,一场文字的革命开始在暗中酝酿。
隶书最早的萌芽
秦王朝与汉王朝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官吏机构比以往有了较大规模的扩张,因此在这些机构的内部,每天都有大量的日常事务需要处理。同时,大量地进行文字记录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可是,如果按照小篆的标准去一丝不苟地写好每一个字,毫无疑问是会浪费很多时间的。于是,人们在长期的应用中,逐渐自发地简化着篆书,比如原来弧线的笔画变为直线,圆圈简化为方形,多个小点连为一条直线等等,使写字的速度大大提高。这就是隶书最早的萌芽。 隶书的萌芽阶段从秦王朝成立之前一直持续到汉王朝的早期。今天,人们从发掘出来的那个时期的古代简牍和帛书中可以寻得这个萌芽阶段的影子:
在初始阶段,隶书的社会地位很低,只能作为普通人抄书或官府处理事务时所用的字体,不能在祭祀的器皿、钱币、诏书等庄重的场合出现。但是,人们自己已经作出了选择,历史的前进不可避免地将篆书淘汰了。隶书,这种全新的方便的书写形式使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生命。
汉朝隶书的兴盛
西汉中期以后,隶书终于取代小篆成为主流的字体。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珍贵帛书就带有鲜明的隶书风格。
隶书的典型特征有:
1 字型扁平,长与宽的比大都在1比0.8与1比0.85之间;比较规整。
2 用笔时,向右下方的笔划多数有一个小小的捺脚;
向左下方的斜笔收笔时略上挑,通称“波磔”。
这与通行的书写工具——毛笔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毛笔的笔头质软,因此要画出小篆中那样均匀的笔划就有一定难度。隶书的笔划特征恰好符合了用毛笔书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