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距与行距通常较窄。
通常认为,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字形上的创新,更因为它比小篆进一步脱离了图画的性质,而转变为一种纯符号。形声字的成分大大增加,并且更加易于辨认,这也为汉字增添了标记读音的功能,更加有利于普及。从此,汉字的书写由复杂趋向简单,由战国时期的各自发展风格趋向了统一,这对中华文明的持久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汉王朝从公元前200年延续至公元后200年,中间虽然经历了战乱与迁都,但它仍不失为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强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汉字逐渐被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出现了大量的学说,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部书收集了9000多个汉字,花费了作者22年的心血才全部完成。它从汉字的字形开始,分析其本义与产生的源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研究汉字演变的宝贵资料。
隶书的另一种写法--章草(特点、实例)(An easier way to write)
文字是人们记载大事、表达感情的工具;因此它归根到底应该是为人们的需要服务的。当人们需要追求写字的效率时,他们抛弃了古拙复杂的小篆,改用直白的隶书;而当他们书写隶书的时候,偶尔也会因为急迫的需求而写得比较草率。逐渐的,就形成了隶书的另一种不太正式的写法,称为“章草”。有些人认为这个名称来源于当时流传下来的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急就章》。它是隶书的一种辅助性字体,本质上没有脱离隶书。
章草在整个汉王朝都被使用,现在可以从一些出土竹简上找到它的踪迹:
从字形上说,它的主要特点为:
1.保留了隶书的大部分特点,如笔画的下捺以及上挑等;
2.将原来较长的笔画变为一点,或省去部分笔画。
3.将很多相似的部首混淆使用。 虽然已经做了大幅度的节省,但是与后代成型的草书相比,章草仍然显得比较中规中矩。
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过渡期的字体,暗示着其后更加大胆的变革。
(责任编辑:淡墨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