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六分半书”手迹
郑板桥(郑燮)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向有“三绝”之誉,曰画,曰诗,曰书。他独创一格的“六分半书”也已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郑板桥从小遍临各家法帖,一生挥毫临池。在创造“板桥体”的过程中,巧妙地将隶书与行楷熔于一炉,创造了著名的“六分半书”。古时隶书也称“八分书”或“分书”,郑板桥以分隶掺入行楷,创造了一种介乎楷隶之间的新书体,这种书体既非隶书,又非行楷,而是隶楷的融合,其中隶意多于楷法,因此板桥自称为“六分半书”。
当时统治书坛的是墨守成规的馆阁体,崇尚乌黑、方正、光洁,实际上端方拘谨,纤靡软媚,千篇一律,毫无生气。板桥的六分半书,“另辟临池路一条”。他在《四子书真迹序》中说:“黄涪翁(即黄庭坚〉有杜诗抄本,赵松雪(即赵孟俯)原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这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独创精神。
隶书与楷书是两种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书体。稍为探索一下书体的源流沿革,可以知道隶书是篆书笔划和结体的简化和变革,圆转改为方折,狭长变为扁平,笔划间出现了波磔。隶书发展到汉朝进入成熟阶段,汉隶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楷书即真书,是从隶书、隶草演变而来,它减省了汉隶的波磔,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上谷王次仲(上谷:河北怀来;王次仲:东汉书法家,也有说是秦朝人)善隶书,始为楷法”。而行书则是楷书的发展。唐张怀鲳《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隶、楷、行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既然各自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就必然有其独自的特点、规律,无论结体、笔法、风格都是迥然不同的。郑板桥正是利用了隶书与行楷之间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种关系,博采其长,熔于一炉,创为新体。他的六分半书把隶书与行楷掺合糅和,结构上多取扁形,笔法上吸收了隶、楷各自长处,它有隶书的苍劲凝重,又不拘于古板沉闷;它有行楷的活泼流畅,又不失于潦草难认;布局上则如乱石铺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给人错落有致,别有情味的感觉。
郑板桥还大胆地将画法渗进了书法艺术。世界上各门艺术都是触类旁通的,特别是书法与中国画更是亲近的姐妹艺术,我国一向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首先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书和画同样都是以线条来表现的,其次,书与画所用的工具也相同,都是笔、墨、纸;从艺术技法看,它们都讲究结构、布局、韵致、笔法、枯润等;从艺术效果看,它们又都是以造型的美去感染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