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瑰宝——中国茶花画(2)

2009-07-11 15:1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勾勒填彩的细密画风成为两宋茶花画的主要艺术倾向。两宋的茶花作品以精工的描绘,鲜妍的敷色著称。画家十分注意物象、物理的研究,对物写生成为一

勾勒填彩的细密画风成为两宋茶花画的主要艺术倾向。两宋的茶花作品以精工的描绘,鲜妍的敷色著称。画家十分注意物象、物理的研究,对物写生成为一时风尚,章法严谨,笔墨精丽,技法成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这一时期茶花画的主要艺术特色。北宋的茶花画已佚,流传至今的只有南宋画家李嵩的《花篮图》(设色绢本)、宋代佚名的《山茶蝴蝶图》、《白茶花图》,从中足以窥见当时盛行画风的特色。剖析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院体画为主的细密画风始终占主导地位。此外,赵昌、易元吉的作品以写生为重。崔悫、吴元瑜的作品在继承黄筌的基础上别创一清淡疏秀之格。林椿虽为宋后期院体画家,却在继承北宋院体画细密的传统中,显示出敷色轻淡,灵活生动的特色。宋无款的《百花图卷· 茶花》画风接近于"文人画"。宋后期的董祥、赵彦敷的茶花作品已具早期文人水墨画的特征。这些作品在主体画风之外各有特色,但是茶花作品的整体艺术倾向始终是鲜明而统一的。

五代两宋为茶花画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五代两宋时期画茶花的有院体画家、院外画家、士大夫阶层为官者,绘茶花者甚众,呈现欣欣向荣之气势。迄今发现两宋茶花画达41幅,居各个时期茶花作品数量之首。

三、元明清茶花画从多元走向高格调境界

至元、明、清代,中国茶花在多样化、艺术化方面发展异常迅速。它推动茶花绘画从多元化走向高格调境界。

1、从题画诗看元代茶花画诗画结合的文人画特征。元代文人水墨在宋人基础上得到发展,画坛盛行墨花墨禽。元代水墨花鸟画多有题款,或诗或句,与画面整体结合起来,确立了诗书画一体的中国画模式。元代茶花画的文人画风格,可以从两首题画诗中得到解读。一首是虞集题饶世英所藏钱舜举《四季花木· 山茶》图题画诗,另一首是马祖常题赵中丞《折技图· 山茶》。题画诗作者虞集和马祖常均为元代文学家兼学者,而山茶图作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人物。这与当时文人志士以画抒发胸中臆气、表情达意的时尚是十分相符的。以前一首题画诗析之,"万木落空山,花开深萼间。素妆风景里,不作少年颜。"诗中咏颂的对象无疑是图中山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得益彰,求得画中意境的缔造和直追人心的艺术效果。

2、明代茶花画开创了以水墨写意画为主流的新局面。明代茶花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受元代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写意茶花发展成熟并占主导地位。水墨淋漓的大写意别开生面,兼工带写的勾花点叶,工整艳丽的工笔设色,均以新的面貌和起色呈现画坛。它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写意茶花及吴门画派。林良(约1416~1480年)作为明画院花鸟画代表人物,率先成为写意画的先驱。林良长于水墨写意,有一种纵横捭阖的高超技巧。他的传世之作《山茶白羽图》虽属工整之作,但已采用水墨阔笔画树木,从画风推断,应是他早年之作。这说明惟先有极精工,才能进而放纵的画理。明代诸多画家都具有这种特征。

明中叶吴中的沈周(1427~1509年)、文徵明(1470~1559年)先后为吴门画派之首,沈周影响为著。吴门派画家擅长山水、花鸟,文学修养深厚,精于书法,绘画水平亦高。沈周、文徵明、陈淳(1483~1540年)、陆治(1496~1576年),以及师从沈周的孙克弘(1532~1611年),均有茶花作品传世。沈周画风脱胎于林良而文人气更浓,对吴派后人影响亦深。沈周的代表作有《红山茶》、《白山茶》。文徵明的代表作有《连理茶花》、《茶梅双禽》、《花卉册》(五、六)。陆治的作品为《练雀粉红茶花》。陈淳(白阳)为吴门派重要画家,修养全面,不拘师法,大胆开拓了水墨写意花卉新局面。后人将他和稍晚的徐渭(青藤)并提,称为"青藤白阳"。陈淳的茶花代表作《山茶水仙图》可谓写意茶花典范之一,用笔简略洒脱,重写意韵。得陈淳笔意的沈仕(1488~1565年)所作山水花卉,气韵充沛,风流文采,传世之作《花卉图卷》,写有山茶等十种花卉。

徐渭(1521~1593年)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水墨写意画进入成熟期。徐渭率真狂放,涉笔酣畅,水墨淋漓泼墨于纸上,不拘成法而法度在其中,成为明代文人水墨写意花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有突出成就,对后世有极深影响。徐渭的茶花作品有《花卉图卷· 山茶花》、《墨花图卷· 山茶花》。

第二,工笔茶花于变化中异军突起。明代的工笔茶花虽渐呈衰微,但也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画面多为巨幅通景。明院体花鸟派代表人物吕纪(1477~?),师法宋人,工整艳丽,能工能写。吕纪茶花作品《四季花鸟图· 冬》、《梅茶雉雀图》均为大幅作品,气势宏伟,工写结合,笔墨流动,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工笔画特征。其侄叶双石的工笔茶花《松梅鹤雀图》也紧随其法。明代画家王维烈的《双喜图》(图录于《故宫名画梅集》)、殷宏的《早春花鸟图》均属这一路风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