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标 准,首先看其是否“圆”,其次看其是否“涩”,“圆”是立体概念,是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这样便使之有一种立体感和浮雕感,使笔画不仅是附于纸面的二维表现,更是一种三维立体,从而表现出充实的力度,表达出外廓良好的丰满匀称,使之有一股气充满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圆转处不塌不缺不飘,产生“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效果。立体圆和外廊的关系正是传统书学中经常讨论的“骨”与 “肉”的关系,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说得较为贴切,充实就是笔酣墨饱,神完气足的状态。总之,在其中体现的是一种支撑一切的“气”。
“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正如康德所说:“威力是一种越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能越过本身具有威力东西的抗抵,它就叫做支配力”,“涩”表现的全是这种支配力,这种效果如“万岁枯藤”,生气韵动,曲折奋进。其中充满了“生气”和“力气”,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之气。
2、美在组合之气
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但是它是以成组线条出现的,线条本身的美固然是基础,但只有成组之后,书法美才能最终完成。在线条的组合也即间架结构中呼应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书法家的作用便是要使各笔画“贯气而自然”, 将独立的线条贯穿为统一体,而有呼应的线条,就像“气”在流动,犹如被赋予了生命,这种呼应是在笔势往来之中实现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笪重光《书筏》),笔势在一幅既成的作品中并不显露,笔断而意连,但又是一种确实的存在,介乎有形和无形之间,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难怪传统书学把它叫做“气”。
3、美在章法之气
一幅作品在由多字组成时,字字之间的总体安排即章法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方面,一幅书法作品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有机整体,在讨论到书法章法的精神时,邓以蛰认为:“章法之精神不外‘势’、‘笔墨’、‘气韵’三 事。”他说:“气韵是书法艺术生命,……其精神即所谓气韵是也。”他所强调的实质上也是书 法作品整体上的贯合一致。《翰林要诀》第十一《变法》中论书法有情气形势四大审美特征,那么如何使一幅作品气韵生气呢?姚孟起在《字学忆 参》中说:“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连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讲求的是笔画之间一气相连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使整个篇章成为有机生命体。
二、运笔之气
1、执笔之“气”
执笔过程也是书法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其中“指实掌虚”一语成为千年来执笔最根本的原则,其中“掌虚”为的是要给书法创造留出“活气”,使创作不受限制拘束。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切忌掌心不空虚,《衍极》“掌指,法之常也;时腕法之变也。”,陶宗仪《书诀会要》“把笔离纸三寸,取其指实,掌平,虚腕,法圆转,则飘逸纵之,体自绝出耳。”强调的同样也是一种可以自由发展,任意生发的“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