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1509)是吴派画家的指导者。在中国传统的评价,人们到今天仍然不能否定其作品中高度的历史价值。在当时,他是唯一真正拥有独创力的天才。而他的弟子中以文征明为最有名。一四七○年出生的文征明(当时沈周四十四岁),吸收继承了他老师卓越的艺术风格,也可算是一位天才。他恰足以代表十六世纪前半的苏州画派。其作品也成为十六世纪后半被临摹的对象;直到一五五九年他去世为止,高龄九十的他,作品中的独创性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
沈周 溪桥访友图
“心远物皆静”
沈周所表现出来的静寂世界,把特异的直接性视点和尾部紧紧相连的细部以纤细的手法表现出来。把重心置于右下方的构图往画面左中央无空隙地一气连贯起来。尽管山连绵不断,地平线都画得比较低,沿着层层山岭,从右到左地移动下来,淡淡的云霞弥抹其上,细部逐渐消失,这正是空间远近法的表现。以前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逸事,以解说般的细致笔调描写着牛车、书生和雨只相系的小舟。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就成为独特的叙述要件。在这种情况下,使人联想到更具直接性和叙述性的宋代绘画,虽然它的年代较久远。霞蔼入画,是由十二世纪的赵令禳开始的。这独特的叙述要件可作为宋代绘画受到尊敬的说明。进而推之,沈周已暗示了巨匠初显的光芒。
沈周初期作品及代表作
沈周初期的作品以纤细且微妙而确实的笔调写就。
其中,最为精美的杰作是小品:一四七一年以前由九叶所绘成的《九段锦》画册。这幅作品是在十多厘有限的空间里,沈周画出他对九大画家画风的诠释,最后一位被仿效的是前面提到的宋代名家赵令禳。另外,现已散佚的其它一叶仿的是吴镇的风格。根据和《溪桥访友图》(见上)类似的画风,可以确认出沈周一贯的笔法。这幅图是他刚刚开始运用这种重要手法的最初成绩。沈周根据自己的喜好,大部分画面涂抹上灰色,再于其上更稀松地用流水般的浓灰色,稍稍地抢眼而重点式地画几笔,然后再用浓墨的点苔表现树木深密的样子。浓墨在淡墨中,淡墨在浓墨中,彼此相互呼应的表现手法很容易观察得到。静寂的孤单身影,暗而倾斜,加深了孤独画风的印象。
友情或者个人体验所关联的亲切平易近人的笔致,沈周一辈子都没有放弃,这可由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看出来。
《奇石蜀葵图》(1475年)、《山水图》(1476年,故宫博物院)、《雨意图》(1487年)、《夜坐图》(1491年)、《写生册》(1494)等都是例子。
据其中《写生册》的画风及后跋,可以了解他的艺术观。他这样地写着:
“这幅画帖只不过是偶尔兴致到来,画着玩的,照着实景依样画葫芦罢了。即使人们想从这幅画中找到我,我也不存在于此。”
沈周 《猫》
跋中的戏笔和兴致的概念是文人画家理念中的核心之物。画家往往绊于所描写的自然景物,重现手法的夸示不能如梦想般地表达。与其如此,倒不如开拓完全超然,自由任性的世界。这个独特的艺术理念,拿宋代后半期所取用同题材的画作对照的话,就可以充分了解。有名的画院画家李迪把猫优美地表现在画册中的一页。纤细巧妙的线条,观察入微的用色,茶色的猫无论在那一部分都毫不马虎地重现于画面上。甚至,一根根的猫毛都清晰可见。或许由于是画家感兴趣的对象,描写的手法非常仔细正确。有名的李迪作品《红白芙蓉图》(东京博物馆藏)也可和沈周的画风作对照。李迪重视原本存在的自然之物的价值,可说是表现自然写生技巧的艺术观念的代表画家。而沈周随兴所之的笔,单单画成这圆圆的《猫》(见上)就推翻了以往的艺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