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二)(3)

2009-08-04 14:20
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作者:佚名
不能让知识“与生俱尽” 罗福颐沉痛地感到某些学者研究面很广,也很有心得可惜不愿动笔著述,结果使其一生知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觉得人生

不能让知识“与生俱尽”

罗福颐沉痛地感到某些学者研究面很广,也很有心得可惜不愿动笔著述,结果使其一生知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觉得人生不过百年,生命有限,要抓紧把一点一滴的经验写下来传给后代。早在二十岁不到时,他便精摹古玺印文字集成《古玺汉印文字征》给篆刻者带来了方便。他又说,故宫有二万多方古印,如不把历代古印的钮制摄影以示后代,则古印资料就永远幽闭深宫,与研究者见不了面。所以他从文字上、钮制上把传世的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几个朝代的印章加以整理,照出图谱,以便后代通过图谱,校核实物,即可判别这是哪一朝代的遗物。当我们今天面对罗老的各种著作的时候,就似乎感动他那颗对;祖国对人民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一切赤诚之心在跳动。

王个簃的苦学精神

上海画院副院长王个簃年轻时敬慕吴昌硕的书画篆刻艺术,特地从他家乡海门到上海求艺。后来得吴昌硕的学生刘玉庵的推荐担任吴昌硕之孙吴志源的家庭教师,这样他就得到了与吴昌硕先生朝夕相处请教学业的机会。在吴家的几年中,王个簃十分珍惜时间,学习非常刻苦,晚上总是在十二点钟以后睡觉,清晨即起,虽然很累,但精神上极愉快。由于他的努力,终于在诗书画印方面为他终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终于成为现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

“没有学识什么都弄不好”

钱君陶是当代绘画,书法、篆刻、音乐、文学,书籍装帧等方面较全面的艺术家,出生在浙江桐乡一个贫寒之家。童年就爱用泥土塑玩具,入学后又常用透明纸勾描香烟牌子为乐。由于多次跳级,文学基础较差,工作后写的信文字欠通,还有错别字。丰子恺老师批评他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学识,什么都弄不好”。从此他埋头读书练习文法,甚至把一本字典全熟练地背出来,终于自学成为一位能吟诗作画的多才多艺的专家。

君匋二刻《鲁迅印谱》

钱君匋青年时,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与启示,为了表达他对鲁迅的景仰,一九七三年,他把鲁迅的134个笔名及32个名号刻制成谱。不料遭到“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的敌视。一九七四年三月,他人们以审查为名,派人查抄了石章、印谱,审查他的朋友、学生,把他本人也横加审查了一百多天。隔离审查结束后,他怀着满腔义愤,冒着危险,又偷偷地重刻了一套《鲁迅印谱》,作为对“四人帮”无声的抗议。直至“四人帮”倒台以后,广一东湖南两地,才分别先后出版了这两套印谱。

西泠印社《印藏》的由来

杭州西泠印社,有一处刻着“印藏”二字的石刻,下面还刻着一段短文,这就是当年珍藏艺术在师李叔同金石印章的地方。李叔同就是中外闻名的弘一法师,他早年留学日本,在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造诣精深,书画篆刻尤为人称道。但在黑赠暗的旧中国,他怀才不遇,终于在1918年出家为僧,临别,他将平生所刻的部分印章赠给西泠印社留念,印社就为他封存于石壁之中,题目:“印藏”,以供后人瞻仰。解放后,为了很好地保存这些印章,才全部起出,另行珍藏,而印藏刻石仍嵌原处,永作纪念。右列二印就是当年《印藏》的藏印。

西泠印社

一九0四年,金石家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等在杭州发起组织一个研究金石书画的学术团体。经过十年筹备,于一九一三年正式成立,定名“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公推著名篆刻家吴昌硕为社长。印社先后拥有社员一百余人,日本著保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远涉重洋赶来入社。印社每年清明、重阳集会,成为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中心。

日本人与印章

日本人民有一种习俗,即把自己的名字请名家或巧匠刻在一颗较好的印石上藏于家中。据说能使万事须利,家运隆盛,故称“开运印鉴”或“吉相印章”。且尺寸规定,男女有别,印材的使用还得按年龄配置,不能随意挑拣。刻一方“吉相印”要比一般印章价钱贵得多,但日本人认为,印章刻得好坏会影响命运,为交上好运,这方印章总得多化点钱刻好它。

(责任编辑:淡墨青衫)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