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一代画宗 狂怪老莲(3)

2009-08-05 17:28
来源:拙风文化网 作者:任继
形体夸张 神情含蓄 陈洪绶一生经历坎坷,9岁丧父,18岁丧母,在功名上又屡试屡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然而在看透朝政上黑暗和腐

形体夸张 神情含蓄

陈洪绶一生经历坎坷,9岁丧父,18岁丧母,在功名上又屡试屡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然而在看透朝政上黑暗和腐败后,拂袖而去,躲到他父亲的朋友、著名书画家徐渭的“青藤书屋”中,吟诗作画。清兵入关,明王朝灭亡,他又惭愧未能为国尽忠,但后悔已迟,故自号“悔迟”。为了拒绝和腐朽势力合作,也为了免遭清人杀害,他落发为僧,并永远免去功名之念,致力于书画创作。他画人物,富于夸张,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一种追求怪诞的倾向,即:形象的深刻提炼上,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他学古人,但不拘守成法,着重于体会古代画法中的内在精神,大胆突破前人成规,加以融会贯通,富于独创,自成一家,其艺术效果具有奇傲古拙气势。被人们称之为“高古奇骇”。晚年人物画造型夸张,有些作品形象变态怪异,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19岁作《九歌图》木刻插图11幅,自创形象,无依无傍,借历史故事,抒发他对乱世的哀怨及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他艺术才华早熟的体现。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天地的随任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有效地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还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远视,显示出抗争不屈的性格。也就是这种夸张手法所塑造的屈原形象,确立了陈洪绶在中国画史上的地位。其后精品迭出,举其大要,继续发展《九歌图》的夸张的技巧与作风。《陶渊明归去来图》中《解印》那段,陶渊明被画得比较高大,作为衬托,旁边一位身短小、非常贪图禄位的小吏,弯背曲腰,正在双手拘谨地接受陶渊明右手解下来的那颗官印。这与他常用的夸张的手法把人物的头部画得出奇的大一样,通过形体本身或形体之间比例失调的对比效果,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气质。

运笔自如 了无迹痕

陈洪绶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中年时期的陈洪缓在仕途上到处碰壁,而艺术上却声誉日隆,面对着自己不愿做画师而社会偏要他做的现实,他只能用特殊的狂怪行为予以反抗。然而书法却给了他心灵上的抚慰,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得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