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纪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年代,中国古乐器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著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音乐家。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贵品德的重要途径。据说孔子本人非常爱好演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
从此,古琴就被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它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人的音乐生活中。
在中国古代,琴是文人的专用品,弹奏前要沐浴,弹奏时必须怀着肃穆宁静的心态,琴台上还必须燃上一炷香。据介绍,“琴者禁也”,是指弹琴的时候要禁止邪念,以求得一种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的乐器并不仅仅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借助乐器,人们得以陶冶性情,甚至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深奥哲理。
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市,就有一座古琴台,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琴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这里,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琴声演绎巍峨高山时,他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琴声表现江河奔涌时,他又大声赞美道:多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第一次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与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俞伯牙死后,钟子期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了。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
就在离古琴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乐器殿堂。
1978年5月,在湖北随州,一项对中国古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掘,带给中国音乐以足够的惊喜:墓葬的主人是公元前5世纪时,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曾侯乙,在墓葬的中室,一间6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殿庭”,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放着一组青铜编钟,它们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这套乐器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惊人的成果,而且也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大发现。整套编钟体积硕大,造型繁复精细,显出磅礴大气的王者风范。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介绍说,当我们第一次敲响这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子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早在西汉年间,探险家张骞前往西域各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笛和箫的演进最为明显。
出土在河南的一个文化遗址里的笛子,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乔建中介绍说,它就是人利用鹰的翅膀上那个比较粗的骨头,然后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来吹奏音乐的。
一直到汉代,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乔建中介绍说,萧过去都叫笛,我们早期的那个笛是竖吹的东西,到了汉代以后,是张骞通西域首先带回来这个横吹的笛子。
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个民族保持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生机。汉代结束后,进入到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到古中国,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渐渐占据了明显的地位。
有一种乐器被取了一个中原名字叫“阮咸”。实际上,“阮咸”是汉代流传下来的西域琵琶的变种,在汉时叫做秦琵琶,后来,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由于名士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改名叫“阮咸”。
琵琶的名字其实就是指弹奏法,“琵”是指向外弹弦,“琶”是指向内弹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曾对琵琶演奏做了无比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引进和融合,中国古乐器在唐朝形成了前代所没有过的五彩缤纷的局面。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不过,考古出土的唐三彩却向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伴奏乐队:乐队的乐器是一个大杂烩,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笙、竖笛,也有传自西域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
今天,在日本还保存着少数珍贵的唐代乐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