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是一种以低碳钢为原料,按照设计画稿,经过锻锤、焊接而制成的金属工艺画。
中国铁画主要产于安徽芜湖。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芜湖铁工艺人汤鹏首创铁画。汤鹏又名汤天池,自幼在铁器作坊学艺,因与画室为邻,每日窥画家泼墨之势,久而久之,精通画理,并受到启发,于是以铁作墨,挥锤代笔,创制出以山水花卉为题材的铁画,有揉铁作画之称,被誉为“巧前代所未有”之绝技。由于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水陆交通便利,铁画很快驰名遐迩。芜湖铁画吸收了中国水墨画的笔意和章法,并综合运用了首饰、剪纸、雕塑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特色,画面黑白相衬,虚实结合,利用铁线的粗细、疏密和凹凸,巧妙地表现画面的远近、浓淡和向背,立体感强。表面经过烘漆处理,可经久不锈。铁画的题材,有山水人物、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名人书法等。品种主要有挂屏、座屏、盆景、灯彩等陈设品。80年代又创作了微型瓷板铁画以及镀金、镀铅、镀珐琅等新品种,并且创制出一些结合实用的铁画工艺品。
铁画的制作,是以画稿为蓝本,取红炉熔融的低碳钢材,经过锻打、修理、校正、接火、整形、退火、烘漆等多道工序,然后装配成画,最后按品种配以衬底、框架、花盆等附件。铁画技术要求较高,仅锻打一道工序,艺人们每天需挥锤 1万多次。铁画无论是表现精细的松针、苔迹,还是雄劲的山石、奔马,都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芜湖铁画,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铁画吸取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千锤百炼,锻制而成,其风格刚劲挺秀、朴实雅健、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神似国画。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
芜湖铁画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的芜湖人汤鹏,他“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黑势”,从中受到启迪而创出铁画。铁画一经问世,不仅“远客多购之”,而且“名噪公卿间”,士大夫阶层人士把它作为“斋壁雅玩”之物欣赏,文人墨客更是推崇备至,赋诗著文加以赞扬。清代金石家朱文藻在《题铁画》一诗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乍看似墨泼素绢,山水人物皆空嵌。风飘秀色动兰竹,雪催老杆撑松杉。华轩逼人有寒气,盛暑亦欲添衣裳。最宜桦烛晓风夜,千枝万蕊发翠岩。元明旧迹共谛视,转觉暗淡精神减。”他认为元明时代丹青高手之画与铁画相比也黯然失色。清代诗人梁同书称铁画“无不入妙”,“世罕见之”。他作《铁画歌》云:“谁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钧巢笔。……采绘易化丹青改,此画铮铮长不毁。”今日芜湖铁画以低炭钢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当墨,以钻为案,依据画稿取料入炉,经过锻打、焊接、钻挫、整形、防锈烘漆等新技术、新工艺,然后衬以白底,装框成画。画面保持铁的本色,不涂彩。构图采用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笔意,远景赋以疏细线条,近物则以粗犷布势,使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透视之感,人物能具传神之态,花鸟能显栩栩之姿,锤锻之巧与画理相通,绘画与工艺品结合。 近年来,艺人们不断创新,又开创了立体铁画、瓷版铁画、纯金和镀金画。
(责任编辑:淡墨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