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是安徽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代表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作表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从这个意义上说芜湖铁画是民间活态文化。
1、芜湖铁画是中华民族独特气质的承载。芜湖铁画,以锤作笔、以铁作墨、以砧作纸,汇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和民间剪纸、雕塑等艺术技法于一炉,运用黑白对比、虚实相兼的手法,刚劲、豪放、瑰丽,以独树一格的奇特著称于世。铁画的艺术效果是与铁的质地紧密相连的。郭沫若生前观赏铁画为之激情地题词道:“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中华”。1980年秋,时值85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慕名前来参观芜湖铁画,对铁画艺术和铁画艺人赞不绝口,并即兴挥毫写下了“精神万古,气节千载”这八个苍劲雄浑的大字 。铁是黑色金属,质硬而又富于弹性,量重而又善于造型,因而芜湖铁画的价值并非是单个的实物形态,而是赋予铁画坚实而又有很强表现力精神价值,是反映出中华民族英勇刚强、坚韧不拔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2、芜湖铁画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关于铁画的诞生,当前人们一致认为由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创造所创。传说汤鹏和画家萧云从毗邻而居,艺术上受到熏陶,自己试验以铁片仿制书画,经剪、锻、焊漆等工艺程序制成的铁画,形成一门别出心裁的金属工艺,诗人赞之曰:“百炼化为绕指柔,直教六法归洪炉。”。但是,任何伟大的发明发现,都不是在真空试管里进行的,都有其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我国古代渊源流长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史表明,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自觉地适应一切对象,并把自身固有的标准运用运用到对象上去,有意识到进行创造活动。我国古代的青铜文化,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之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是冶铸与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应当看到,青铜的锻造、焊接、雕镂诸技,特别是不同质的铜铁复体器的锻造技术,比锻造铁器难度大、技术水平高,铁画所需的技术水平如冶炼、锻造、焊接、镶嵌、雕镂、镀金等技术,在三千多年前,均已相继发明问世。如是,至隋唐时,创制铁画的综合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专家考证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叫马待封的能工巧匠首创铁画,后来由于战乱失传了。
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为铁画在芜湖落地、扎根提供了契机,使芜湖成为近现代铁画的发源地。芜湖所辖的南陵、繁昌,以及与其陛邻的铜陵、贵池一线,自古铜矿丰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青铜冶铸业,发展了各种冶铸锻造技术,其标志就是在这个地区相继出土的越王剑、吴王剑,埋藏地下历数千年,依然寒光凛冽,剑刃锋锐,“花纹清晰,光彩照人”。干将、莫邪夫妇和另一位安徽人欧冶子,都是春秋时期声名遐迩的铸锻宝剑的神手,尤其干将莫邪,冠盖天下。正因为如此,芜湖地区的钢铁冶炼约在春秋之世起步,及至明清,芜湖炼钢达到全盛时期,享誉数百年,钢铁业一度成为主要行业。至建国之初,芜湖已有钢铁作坊和铺肆192家,分为6大专业,“芜湖四刀”:剪刀、菜刀、剃刀和锉刀闻名天下。另一方面,芜湖文华荟萃,为铁画的诞生提供了艺术条件。且看清康熙年间的芜湖铁画行将问世时的芜湖画坛。据李则纲先生说,其时,许多画家隐居在芜湖,除终日闭门读书作画的肖云从外,象与查士校、肖云从等并称四大家的孙逸,象明末诸生、“名扬大江南北”的汤燕生,象“长吟月夕”、“下笔不能自休”的方兆曾,象“性情高旷”、“拟为颠米后身”的韩铸,以及肖云从之弟小曼,都是能诗善画,名播一时之隽。还有遁逃世外之人亦长于丹青,如隐居芜湖钖冷飘淹的海涛,前明翰林的一雨,开新安画派的渐江,他们既是释门的和尚,又是绘画的能手。区区一个芜湖,当时聚集许多艺术人才,以诗画相高,蔚为一时风气。芜湖铁画即是高超的钢铁冶炼技术与工艺美术两者综合创新的结晶。因此,芜湖铁画的诞生既有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不是一人一地一时的灵感发现,而是中华科技文明与劳动人民智慧世代结合的结晶。当代全中国各地的铁画——成都铁字书法、衢州浮雕铁画、烟台铁艺画、吴山铁皮字画等等地方的与铁相关的铁画,无不承认铁画宗师在芜湖,铁画之源在芜湖,铁画之魂在芜湖,铁画最高技艺的传承仍然在芜湖。
3、芜湖铁画是创新文化伟大的创造。我国书法早有“铁划银钩”的要求,在国画中也有“铁线描”的技法。铁画借鉴国画大写意的手法,与图画的笔法极为相似,以线条勾勒轮廊特别是对于粗细、黑白、虚实的对比更为讲究,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实现了书法艺术和打铁的结合。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1981年在芜湖参观铁画后惊奇地说: “把铁打成画,这是中国艺人的伟大创造。我是画家,但是无法达到这种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科学发展创造上看,冶铁和绘画,一个技术,一个艺术,芜湖铁画就是在两个相距甚远的行业的边缘上实现了交叉创新,边缘机会和交叉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韵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