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清明上河图》传奇(2)

2011-04-29 09:4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秩名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其后,杨仁恺把画卷照片发表在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篇跋文,钤章96方。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这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它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城、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花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


  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交谈之中,两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的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慢慢地展开时,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画卷中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东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花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


  大喜过望的宋徽宗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宋徽宗也就成为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


  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在800多年里,它辗转飘零,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直到北宋亡国六十年之后,这幅长卷开始在民间神秘地辗转、出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