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地失踪了,同时在宫中却传出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小太监认为《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了,就想偷出来,不想仓库保管的负责人过来了,非常害怕的小太监就把这张图偷偷藏到御沟里。之后连着下了三天的大雨,把这张图给毁了,拿出来全是片汤了。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名画失踪便不了了之。后来,人们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因为,冯保也忍不住在画卷后加了题跋,把他得到这幅名画的时间记录得清清楚楚。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掩人耳目,以避别人追查罢了。
冯保以后200余年中,此画便下落不明了,而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却广为流行。
清代乾隆年间,极为喜爱书画的乾隆皇帝,曾命内宫搜寻《清明上河图》真本,虽然找出了一些藏本,但乾隆看过后皆不满意,便认为真本“上河图”已失传。于是,乾隆命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在1736年合力重作一幅,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这就是近世知名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现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或许正由于乾隆如此大规模的重作,世人都以为张择端的真本大概的确已从人间消失了。不曾想到了乾隆晚期,《清明上河图》又神秘地重现江湖,后辗转落入当时湖广总督毕沅之手。毕家被抄后,《清明上河图》再入宫中,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与其他书画精品一起,被逊帝溥仪以赏其弟溥杰为名盗出宫外。1932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就任伪满洲国皇帝。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