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幅长5.28米,高24.8厘米的画卷上,张择端共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个。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跃然纸上。人物虽小不及寸,动作表情却皆曲尽人意,刻画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大到浩荡的河流,雄伟的城楼,小到市招上的文字,舟车上的人物,都能真实自然和谐统一地交织在一起。
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蜚声中外,后来的元、明、清时代许多的大画家,都争相仿画。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都藏有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这些大小各异、繁简不同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多出自不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之手,因此乱真程度可想而知。这使得它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真迹认定,从而结束了自明代以来长达数百年的真伪之争。这卷出自张择端之手、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的历史画卷,虽经历了800多年历史沧桑,却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流传到了今天,使人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昔日繁华。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清明上河图》成画于北宋宣和年间,而当时集画坛名人名作之大成的画史《宣和画谱》,居然也没有收入张择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认为张择端是金代人。
金代张著在收藏《清明上河图》时,留下的首篇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金人张著寥寥数语的题跋是关于画家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据此题跋,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张择端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堪称稀世神品的《清明上河图》,同时,也留下了关于他自己的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