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一部不老的梨园传奇,一张洛阳艺术界的闪光名片。她以86岁的高龄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叹服。总结她宝刀不老的原因,外部因素是改革放的时代背景给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厚爱给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动力;内在因素是她强烈的事业心和这种事业心所支撑的精、气、神。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在采访洛阳豫剧领军人物马金凤事迹的过程中,记者的耳边总是回荡着她铿锵有力的唱腔。有人将马金凤比作豫剧舞台上的常青树,有人将她比作花开鲜艳的洛阳牡丹,我更愿意将她看作当代的穆桂英。穆桂英为国为民去打仗,她为国为民去唱戏,生命不息,唱戏不止,她对人民的回报之情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令人钦佩。
高龄唱戏,堪称奇迹
不说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不说她“文革”期间的不屈,单说改革开放以来,年过花甲的马金凤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一直唱到今天,就值得大书特书。她参与的演出每年都有近200场,有时一天要演两三场,从早到晚,没个停息。演出的地方,除了城市的剧院,更多的是地处偏僻、条件不好的工矿、部队、农村。
我们不妨从马金凤60岁开始,择要重温一下她的演出足迹。
1982年,马金凤60岁,豫剧《花打朝》要拍成电影,她主演程七奶奶。电影中有个镜头是程七奶奶坐车训驴,驴惊后将她从车上掀下。拍电影,要求驴是真的车是真的,从车上摔下的动作也得是真的。在白马寺内坑洼不平的砖地上,年已六旬的马金凤从车上摔下来一次又一次,有次摔得半天都爬不起来,还不能达到导演的满意。最后一次摔成功后,老人的胳膊、腿上已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1983年,61岁,马金凤带队回山东曹县老家演出,随后到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巡回演出;
1984年,62岁,夏天赴广州参加中南五省文艺汇演,8月又带团到新疆慰问演出;
1990年,68岁,在北京亚运会的艺术节上演出《穆桂英挂帅》;
1993年,71岁,应邀到台湾演出;
1996年,74岁,到香港演出,引起轰动;
1997年,75岁,到澳门访问和演出;
1998年,76岁,参加排演现代戏《情系小浪底》,饰演“老奶奶”;
2000年,78岁,参加排演现代戏《桑榆唱晚》,饰演主角“杨大妈”;
2001年,79岁,主演的新版《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保利大剧院演出,7天8场,场场爆满;
2002年,80岁,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活动;
2003年,81岁,参加戏曲电视连续剧《黄河九十九道川》拍摄,饰演“奶奶”;
2004年,82岁,带领10位“小穆桂英”参加央视戏曲晚会;参加央视“新疆行”大型文艺晚会。
2005年,83岁,马金凤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节晚会演出,又率团到嵩县演出;
2006年,84岁,省人民会堂举行马派艺术戏曲专场演唱会;
2007年,85岁,随团到安徽演出。
除了惊叹,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对这位宝刀不老的“穆桂英”,无怪乎1996年香港的《文汇报》发出惊叹:“从艺近70年的马金凤,粗略算算演戏已经500多本,达3万多场。她创造的奇迹还在于:她已经70多岁高龄,每月平均演出仍高达26场,这是如今许多年轻演员都无法做到的。而许多如她这般年纪的艺术家,能够常年活跃在舞台上,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也属罕见。”
到如今又有11年过去了。在这11年的大部分时间,马金凤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马金凤,绝对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昨日,知名戏曲评论家盛长柱先生也这样说。他总结马金凤宝刀不老的内在因素,就是她强烈的事业心。“马金凤的代表作‘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中的大段大段的演唱,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事业心所支撑的精、气、神,是根本拿不下来的。”盛长柱说,由于生理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所了解的戏曲演员中,很多人60多岁就不唱了,只有马金凤,以86岁的高龄,仍然活跃在舞台上,让人叹服。
舞台广阔,宝刀不老
“一站到台上,我就觉得我真的成了穆桂英,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冲锋陷阵,我的身上便有了使不完的劲儿。”、“我要回报人民对我的恩情,我的艺术也只有奉献给他们,才能不断充实,永葆青春。”
这些话,是马金凤发自肺腑的表达。总结她宝刀不老的外部因素,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给她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是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厚爱给了她演下去的不竭动力。
马金凤的儿子马建新告诉我们,母亲2007年年末到2008年6月在北京和郑州住院期间,河南省、洛阳市的相关领导多次到医院探望,为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下面这一串重量级的荣誉称号,就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关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终身艺术奖”……
关心和支持马金凤的,更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千千万万的戏迷们。
61岁的王襄翠,是洛阳市豫剧团的会计,马金凤每次演出她都要跟随,连晚上睡觉都是在一个屋。群众对马金凤的热爱,她感受得最强烈、最真切。
王襄翠说,每一次演出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围着马金凤,问她要签名,要和她合影。
有一次,在平顶山演出,当80多岁的马金凤出现在舞台上,唱出那句气壮山河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时,台下掌声雷动,激动的人群中,竟有人喊出了“马金凤万岁”。
1979年,马金凤带团到西安演出,许多人为了买到票,带着凉席排队等候3天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