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马金凤到台湾演出,结束后,观众拥到后台将她团团围住,有的握手,有的拥抱,有的合影。她返回大陆时,又有许多人自发地为她送行。
2005年,在三门峡的一次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挤过去看马金凤,80个壮汉组成的保安队伍被冲得七零八落。
即使到现在,还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寄给马金凤,表达的都是对她的敬慕和祝福。她的“粉丝”,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小孩。
河北邢台有个姓赵的小伙子,对马金凤崇拜得不得了,他给王襄翠打电话:“王老师,你非得安排我跟马老师见一面不可,不然我啥都没心干了!”2007年马金凤在山东聊城演出,小赵赶到,一见马金凤,二话不说,抱住就哭。
在豫西一带,甚至有“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在流传。
戏格人品,大家风范
马金凤的精湛表演有目共睹,名闻遐迩。在采访过程中,除了这些,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有对她戏格和人品的佩服与称赞。
有一次到邯郸演出,演出前马金凤的嗓子突然哑了,观众说:“我们都是奔着马老师来的,她不能唱,就到台上站站,让我们看看也行。”
话传到后台,马金凤很激动:不能让观众失望!团里赶紧派人请来医生,现场给她脖子上打了封闭,又用雾状消炎药往喉咙里喷。一顿猛药下去,马金凤上台了。说来也怪,上场前还说不出话来的她一站到台上,嗓子居然好了,一句戏词还没唱完,台下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王襄翠数了一下,整场戏下来,观众给马金凤鼓了30多次掌。
还有一个“一天跑三省”的故事。王襄翠说,那是2005年的一天,马金凤定好了晚上到焦作演出,还没出发呢,洛阳有个单位心急火燎地打过来电话,希望她无论如何中午先到山西阳城演出一场,“咱跟人家有业务关系,人家点名让您去,您不去业务就断了”。
那边电话里说得恳切,这边马金凤答应得干脆,就定下了中午到阳城,晚上到焦作。剧团正准备着去阳城呢,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也打过来电话,请求马金凤无论如何当天晚上到河北邢台演出一场。原来,他在邢台演了几天了,当天晚上是最后一场,但邀请方给出了难题:“我们要看马金凤,你得请她来唱一场,她不来我们不结账!”
老天爷,一天要转3个省,以马金凤83岁的高龄,能行?但她考虑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救场如救火,都是唱戏的,她理解王善朴的难处。
于是,中午在阳城演完,马金凤马不停蹄赶到了焦作。晚上8点,她第一个上台,十几分钟唱完,没来得及卸装就直接上车,车上高速,两个小时左右到邢台。从车里钻出来,她直接上了台,一亮相,掌声雷动。
她心里装着观众,大家自然喜爱她。
开封有一名马金凤的戏迷,是个农村教师,从小到大就爱听马金凤的戏。几年前,他终于忍不住来了洛阳,到洛阳下车后先打听到王襄翠的电话。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又为老师的健康考虑,王襄翠不想接受对方的请求。谁知马金凤听说此事,批评起她来了:“人家专门跑来了,是对咱艺术的支持,咋能不见呢!”
王襄翠赶到火车站,将来人接到了马家。一见面,马金凤先给倒上水,再问吃饭了没,那情状,十分家常和亲切。对方临走时,马金凤送给他一本自己的签名传记,又和他合了个影。朴实的农村教师泪流满面。
一次剧团在偃师农村演出完毕,在返回县城的山路上,遇到两位相互搀扶着的老大娘。原来,这两位老人非常喜欢听马金凤的戏,这次听说她到偃师了,就带着干粮赶到县城,到县城得知她下农村了,于是又追了过来,没想到,还是没跟上。不忍让两位老人失望,马金凤安慰道:“别着急,我现在就给您二位唱个独场戏!”说完,站好身姿,迎着呼啸的山风唱起了《穆桂英挂帅》。
病后初愈,期待登台
2007年的11月,已经85岁的马金凤随团到安徽演出,去时就感觉肚子不得劲,但她坚持上台演出,演出结束一检查,肠胃有了毛病。后来,她到北京看病,住进了301医院,一个月后,又转到郑州,住进了郑大一附院,住了6个月,于今年6月26日病愈出院。出院后,她到青岛的儿子马建新家休养。
在接受我们的电话采访时,马金凤表示,自己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现在她每天早上七八点起床,在院子里活动活动,或者到海边转转,有时也遛遛嗓子。上午在家看电视,主要看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下午继续活动,伸伸胳膊蹬蹬腿,温温戏词。
她说,自己时刻准备着再次登台演出。
豫剧在河洛大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洛阳市豫剧团是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剧团,该团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艺术流派特点为代表,在艺术上形成了高亢、明快、刚健、豪爽的风格。如今,该团一批中青年演员在马金凤的传授下,艺术上迅速成长,全团现有国家及省、市戏剧家协会会员20余人。该团常年演出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杨八姐游春》、《抬花轿》、《麦苗郎》、《清风亭》、《桃花庵》、《墙头记》、《屠夫状元》、《秦雪梅吊孝》、《三哭殿》等。
(责任编辑:绵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