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明清时期的戏曲:京剧舞台奇艳纷呈、众伎竞长

2009-08-01 17: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道光以后,京剧在北京正式形成,一时名角如林,史不绝书。

清·沈容圃《同光十三绝》画像

清代昆笛

面具大概起源于最初的原始祭祀,在殷商青铜器里我们见到成批的青铜面具,其中一些可以佩带。见于记载的面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到:“十二月八日,谚曰:‘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除。”其中的“胡公头”就是胡人面具。当时的中国僧人智聪于日本钦明天皇二十二年(公元562年)经由高丽到达日本本土,带去了中国乐器和一批“伎乐面”(舞蹈面具)。曾在隋朝学习乐舞的朝鲜人味摩之又于日本推古天皇二十年(公元612年)到达日本,带去的“伎乐面”至今保存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其名目有“吴公”、“吴女”、“金刚”、“力士”、“师子”、“昆仑”等。这些木刻面具是从先秦青铜器演变而来,还是像唐代《大面》、《钵头》戏面具那样由西域国家传来,史不能明,大概后者的可能性大些。

以后面具在各地戏曲剧种特别是傩戏里有着长足的发展,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省区,而以地处西南的云、贵高原和巴蜀为集中。西南地区多山,交通不便,文化比较落后,长期保存了原始的巫傩祭祀活动,面具文化也就伴随着这种神秘仪式而长期兴盛。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贵州的傩戏面具。贵州面具在宋代已经闻名于朝,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宫廷准备举办大傩,桂林一带供进傩仪面具800枚,所刻人鬼之像,“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也都说,桂林制造的面具精致非凡,名扬天下。云、贵、川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傩祭也有汉族傩、彝族傩、苗族傩、侗族傩、土家族傩、布依族傩等等不同的类型,因而傩面具的面貌也千姿百态。最为原始的彝族傩撮衬姐(变人戏)的面具十分粗糙稚拙,仅仅刳木为槽,外面用黑灰作底,白线勾出五官,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其它民族傩堂戏、庆坛戏、端公戏的面具则或写实,或夸张,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面具形象通常雕刻绘制得正邪分明,正神的面具容貌庄重而和善,色彩浓淡相宜;恶神面具则狰狞凶恶,常以带有凶杀之气的靛蓝色为主调。世俗人物分作正角和丑角,正面人物倾向于敦厚朴实,具有较高的写实性,丑角造型则大多夸张变形。面具的材料一般为杨柳木、丁香木以及笋壳、纸壳等。贵州还有一种由明代军傩演变而来的地戏,其面具不像其它傩戏那般纯朴,而朝向鲜丽雕琢发展。地戏面具一般由脸部、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通常都精雕细刻,重彩油绘。傩坛面具一堂为24副、36副、72副不等,地戏则几十上百副。傩坛常见上场人物为土地、山神(开山莽将)、二郎(川主)、先导(险道)神(开路先锋)、秦僮、关公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